[古诗文阅读]《三国志·司马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
B、唇齿之喻 久之,关东兵散
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执以诣卓
D、为天下所仇 为监营谒者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②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用原文)(3分)
答案:
5.B(捐:抛弃)
6.A(助词,相当于“的人”;B助词,的/音节助词,无意义;C介词,因为/介词,把;D介词,被/动词,担任)
7.D
8.C(司马朗并不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有 。)
9.(1) ①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 “见”“用事”各1分,句意1分)
②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 “及”“举”“东”各1分,句意1分)
(2)①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②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③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④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答对一个得1分,两个得3分)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 。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 。”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 。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 。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 。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