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新唐书·王珪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⑥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⑴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
译文:
⑵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
译文:
⑶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
译文:
答案:
9、A(正:纠正 。)
10、B(以:连词,表原因,“因为” 。A.前者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就”“便”“那么”;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关系#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却” 。C.前者为副词,“竟”;后者为副词,“就” 。D.前者为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后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11、B(①句是王珪向皇上表示诚意与忠心的;⑤句是说太宗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是王珪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劝谏的理由;⑥句是交代王珪辅政的事实 。)
12、⑴王珪推广诚心,采纳善言,并常常思念规劝皇上使他受益,皇帝更加信任他 。
⑵确实知道那是错的事情(却还要继续做),这就是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 。
⑶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
译文:
王珪,字叔玠 。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 。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太宗曾经说:“群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 。朕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纠正朕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 。”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去 。现在陛下发扬您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来辅佐陛下 。”王珪推广诚心,采纳善言,并常常思念规劝皇上使他受益,皇帝更加信任他 。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 。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妾,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朕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说:‘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呢?’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 。’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 。知道那是错的事情(却还要继续做),这就是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 。”太宗感叹且十分欣赏他的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