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战国策《范雎说秦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
B.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C.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 臣诚恐宽欺于秦而负赵
10、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4分)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4分)
11、第l卷文言文中,范雎初见秦王,为什么闭口不言?请简要概括 。(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划线部分断句 。(限划l0处)(5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古诗文阅读]战国策《范雎说秦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里仁》
答案:
8 、【答案】A【解析】匡:匡正
9、【答案】B【解析】 [A介词:用/连词:因为 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D介词,“对”/介词,与“见”连用,表被动 。]
10、(#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1)译文:假如臣和箕子接舆一样,但可以有助于所敬佩的贤主,这是臣最大的荣幸,臣有什么可羞耻的呢?
(2)译文: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所以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而已 。
((1)句中“使”“补”“贤”各1分,大意1分(2)“蹶”“杜”“即”各1分,大意1分)
11、 参考答案:①不了解秦王的决心②担心秦王不信任自己③秦王上怕太后④下被奸臣迷惑(答出一点得1分,四点全答出得4分)
12、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处 也 /贫 与 贱 /是人之 所 恶 也/ 不 以 其 道得 之/ 不 去 也/ 君 子 去 仁/ 恶 乎 成 名/ 君子无 终 食 之 间 违 仁/ 造 次 必 于 是/ 颠 沛必 于是 。——《论语·里仁》
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阶前迎接他,很恭敬地行宾主之礼 。范雎谦让不肯接受 。接见范雎当天,凡是看见范雎的人,无不敬畏肃穆 。秦昭王斥退左右,宫中空无一人 。秦昭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愿意教导寡人什麽呢?」范雎说:「喔,喔 。」隔一会儿,秦昭王再度请求 。范雎仍说:「喔,喔 。」这样的前后三次 。秦昭王长跪说:「先生不愿意教导寡人吗?」
范雎谢罪说:「不敢如此 。臣听说当初吕尚遇见周文王时,不过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钓鱼 。像这样,双方交情是很疏淡的,可是一次交谈,周文王便立他为太师,载他一同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很深入啊 。所以周文王果然得到吕尚的辅佐之功,据有天下,身为帝王 。假如当时周文王忽略了吕望而不肯跟他深谈,那么周便没有天子的德行,而周文王武王也就无从成就王业了 。现在臣只是客卿,和大王交情疏淡,而所要陈述的,都是匡正君臣的事,又处在大王的骨肉之间 。臣虽然愿意陈述一片愚忠,但还不知道大王的心意 。大王问了三次,臣之所以没回答,就是这个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