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基因|中外多项研究证实:相比卷烟,电子烟造成的细胞损伤更小】近日 , 一篇发表于《毒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学术论文再次证明电子烟减害潜力 。 研究结论显示 , 相比于卷烟烟雾 , 电子烟烟气(气溶胶)对肺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影响更小 ,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
该研究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 , 将3D人体支气管模型中的细胞亚细胞分别暴露于电子烟烟气、传统卷烟烟雾和新鲜空气中 。 研究人员分别观察了4小时和48小时细胞恢复期后的细胞基因表达 , 发现卷烟烟雾会导致细胞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 , 这些变化明显地反映在氧化应激和炎症标志物方面 。
而暴露在电子烟烟气下的细胞却无明显变化 , 甚至与暴露在新鲜空气下的细胞反应类似 。
“我们观察了暴露在卷烟烟雾下的细胞 , 发现4小时后并没有显著变化 , 但48小时后 , 细胞中与周期和死亡通路相关的基因都被激活了 。 相反 , 那些暴露在电子烟烟气下的细胞在4小时后某些指标略微升高 , 但48小时后却没有任何基因通路被激活 。 ”研究人员表示 。
实验数据表明 , 电子烟烟气对肺细胞的损害明显低于同等尼古丁剂量的卷烟烟雾 。
该结论也与悦刻此前的研究结果相同 。 7月 , 悦刻与中山大学共同在SCI期刊《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同样证实了在急性暴露情况下 , 电子烟烟气对人肺上皮细胞的影响远小于卷烟烟雾 , 从细胞水平验证电子烟的减害潜力 。
(悦刻与中山大学共同在SCI期刊《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上发表学术论文 , 从细胞水平验证电子烟减害潜力 。 )
在悦刻的研究中 , 实验人员以相同尼古丁浓度为标准 , 同样将悦刻某款电子烟和卷烟作为实验对象 , 进行急性暴露24小时内的细胞活力、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转录组测序系列实验 。
数据显示 , 电子烟组细胞在形态、凋亡相关指标和炎症因子方面没有明显变化 。 而在基因层面 , 传统卷烟细胞共计8477个基因发生变化 , 电子烟组仅有25个基因出现变化 。 这项研究同样验证了电子烟潜在毒性低、安全性较好 。
目前 , 国内外关于电子烟安全性和减害潜力的研究逐渐完善 , 这也成为公众科学认知电子烟的基础 。 美国科学家、《毒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学术论文主导者格兰特·奥康奈尔博士认为 , 监管方在制定政策时应认真考虑这些科研结论 。
“相关科学结论已证明电子烟在减害方面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 ”奥康奈尔表示 , “我们希望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应认真考虑这些科学证据的重要性 。 ”
推荐阅读
- 人类还会再进化吗?会进化成什么样子?
- 为人类敲响警钟!57000年前的尸体重见天日,史前生物现身引发关注
- 发现难、治愈难,人类什么时候才能攻克癌症?
- 罗布泊千年干尸分析:祖先是古北亚欧人,1.2万年前几乎灭绝
- 青藏高原曾发现22万年前,清晰印在石板上的手印,怎么回事?
- 78万年前外星人改造了智人基因? 科学家: 事实远没这么简单!
- 生殖隔离是什么?包括人类在内,自然界的生殖隔离到底有多可怕?
- 20多年前就造出克隆羊,为何不敢克隆人?“多莉”羊的下场有多恐怖?
- 基因的力量!妈宝同款“高原红”,让网民们感叹
- 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院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