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王进喜电影|电影《铁人王进喜》观后感



电影《铁人王进喜》观后感1篇
影片《铁人》是第一部把被主义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当成真实的人来拍的电影,导演用老电影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在环境极端简陋的条件下展开的大会战 。在一幕旧时的火车站里,驶入一列破旧的火车,高耸入云的石油井架,身穿棉衣、头戴翻毛棉帽的石油工人,王进喜和他的1205钻井队等等映入眼帘,
历史仿佛再一次通过银幕在我们面前重现 。
铁人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每天都在那昏暗简陋四处透风的工棚下,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里,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每日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粮,就是在这样及其恶劣的条件下,用人拉肩扛的方式竖起了石油井架 。打井缺水,他带领全队人马从几公里外的地方砸冰取水,没有吊车,拿自己的脊梁当吊车 。
片中有一幕戏,使我至今难以忘怀---在钻井发生井喷之后,王进喜大吼一声,跳进泥浆池里充当人肉搅拌机 。看到这里,我被此幕所感动,他的忘我拼搏、无私奉献,不惜以牺牲个人生命来保卫国家油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自己 。
《铁人》中的王进喜是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它体现出那位60年代王进喜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出大力、流大汗的基层师傅,他爱骂人,急了还打人,脚砸伤了会疼,肚子饿了也会腿酸胳膊软,塑造了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工人阶级形象 。
影片中还有另外一位主人翁,他就是刘思成 。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庆石油工人的后代,同是楷模的他,在物欲横流的新时期,对着茫茫无际的戈壁,干着每日重复枯燥的工作,他困惑过,彷徨过,甚至怀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 。但是,就在工友失踪的突发事件中,他毅然踏上了寻找工友的征程 。这样一段故事的穿插,王进喜和刘思成在精神状态上是一脉相承的,或者说借助刘思成的父亲隔代抽象的传承下来,暗示着我们铁人精神依然存在,在新时期的石油工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延续 。
在那食不饱穿不暖、环境很残酷的岁月里,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他们的理想和目标就是振兴国家的石油事业,为此可以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看完影片,回过头来看我们,在经济危机时刻,在企业举步艰难之际,这种铁人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让我们大家向铁人王进喜学习,拿出铁人的干劲,拿出铁人的坚韧不屈、艰苦奋斗、不肯服输、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
电影《铁人王进喜》观后感2篇
铁人王进喜出生在一个平凡不能在平凡的家庭,讨过饭,给地主放过牛,做过苦工 。直到1950年春,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不是每个人都这么苦的,也许正因为是这些不一般的经历,造就了铁人王进喜不平凡的人生 。也许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钻井工人,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新中国的第一代钻井工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为铁人 。王进喜同志是一名党员,他是1958年带领全队创下当时全国最高纪录的领头人,他带领的队伍荣获了钻井卫星红旗,这些数不清的荣誉的背后是王进喜和他的队伍不断地艰苦奋战钻井取得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