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记续写;端午再话“老传统”

续写雷锋日记;端午再话“老传统”
芦叶青青,米粽飘香 。又是一个端午 。如今端午节日变得丰富起来,包裹品尝粽子、民俗文化表演、习俗知识讲解、中华经典诵读、端午志愿服务以及划龙舟等活动,丰富了端午内涵 。“老传统”在新时代,散发出醇厚的芬芳 。笔者不禁止为文化“老传统”的生生不息叫好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淡忘了包裹粽子旧习,琳琅满目的商品粽,让端午少了包粽的体会 。以往,民间包裹粽子,都要精选笋叶、芦叶相间包裹,包裹的三角粽、小脚粽、枕头粽等无不丰满结实,看上去有棱有角 。包裹粽子的线,竟然是普通的稻草秸秆,有的打成漂亮的蝴蝶结,有的打成小鸟型结 。既环保好看,又就地取材,做出的粽子,也讲究个美观,用今天的话来说:精品型 。而市场上的商品粽,往往瘦小松懈,竹笋叶包的已属鲜见 。芦叶的也随意缠绕,甚至有点粗制滥作,少了分明的棱角,说不出形状 。包裹粽子的线,有的采用彩色塑料纸线,有的采用其它纱线,经过高温蒸煮,既不环保,又不美观 。
端午是流传上千年的老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需要创新,但更需要保留原生态、原汁原味的文化 。粽子是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组成部门 。今天的商品粽,少了精巧玲珑的形态,少了原生态文化的风味 。小小一根稻草线,其实也是文化的元素 。文化遗产需要原生态,如今,端午节传统的粽子,正在淡去文化遗产的手工传承性 。包裹粽子看似简单,但包裹传统粽子的传承人,怕也是青黄不接,年轻人对这玩意儿不屑一顾 。民间对端午文化习俗,也在被餐桌上的吃喝所取代,食粽子与咸蛋如品中秋月饼一样,多的是象征含义,所谓托物寄情,有的纯粹作为馈赠礼品 。对于挂艾草、菖蒲、香囊、喝雄黄酒等习俗,年轻人更是知之不多,早已失去了这种雅兴,端午老传统的“老”字,不再有份量了 。与端午一样,老传统失去老的绝活、老的味道,这是十分可惜的 。
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积累太多的老传统,实是丰盈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诸多老行当、老手艺、老中医、老字号等等,在现代文明中变得暗然失色 。如今社会变得多姿多彩,文化在与时俱进中日益多元化,但许多老传统特别是非遗文化,#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也在失去原始的、原生态的风味,如老木匠的榫卯技艺,大有失传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枪钉、胶水等新工艺,既少了经典魅力,又少了环保品质 。就如老红木一样,老传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一旦失传才感觉可贵 。许多老传统包蕴着讲究质量、讲究艺术、讲究材料、讲究诚信的人文理念,尤其是老手工行当,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认真态度,在市场经济中也显得弥足珍贵 。时代节奏变快了、生活理念变新了,但老传统的文化精髓,值得年轻人学习传承,发扬广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