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古今各地习俗( 六 )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一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 。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 。《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 。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 。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 。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 。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 。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 。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 。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 。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
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 。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 。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 。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 。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 。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 。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 。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