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逻辑的起点


 回到逻辑的起点
文章图片

 回到逻辑的起点
文章图片

 回到逻辑的起点


今天和一个客户喝茶聊天 , 他百感交集地跟我谈起他的一个好朋友 。 他的这个好友原本经营一家工厂 , 如今却成了人见人躲的传销达人 。 令我这位客户老兄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 他这个朋友并非泛泛之辈 , 学历不低 , 见多识广 , 曾对传销嗤之以鼻 , 而且他经营的工厂效益也还算不错 , 就因为被一个沾亲带故的老友邀请去一个海滨城市考察了一回生意 , 前后不到两周时间 , 不仅做上了传销 , 连工厂都转让出去了 。

我笑着对他说 , 你朋友非泛泛之辈 , 传销组织里也并不都是泛泛之辈 , 他们编织出一个理论体系 , 一整套洗脑流程 , 你若被邀请进那个场合 , 未见得就能坐怀不乱 。
“怎么可能?”他吃惊地望着我 。
还真不是完全不可能 。 一个人面对一条别人传递的谬误信息 , 凭见识和逻辑可以很容易分辨是非 , 但如果是面对一个由很多条理论组成的内部自洽的理论范式 , 若纠缠其中 , 就如一只昆虫在蜘蛛网上折腾 ,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放弃抵抗而融入其中 。 其实不仅是传销组织 ,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莫不如是 , 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一个一个的理论范式 , 或如入芝兰之室 , 久而不闻其香 , 或如入鲍鱼之肆 , 久而不闻其臭 。
范式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创建的关于科学发展历史的概念 , 这一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科学哲学界 , 更渗透到了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 他认为科学并不是一个累积与飞跃的过程 , 而是一个累积与中断 , 渐进与飞跃的混合体 , 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 , 而体现这些结构的模型即是“范式” , 它包括符号概念 , 理论模型和范例等 , 一个人通过训练才能进入一个范式 , 我们总是在一个范式里思考世界 。 范式的概念有点接近科学共同体 , 共同体内的人之所以可以充分沟通 , 是因为大家共享范式 。 理论的合理性是相对于范式内部而言的 , 从范式以外看到的明显谬误在范式中都是合理的 。
范式具有收敛型思维的特点 , 要变革一个旧的范式进入一个新的范式往往是非常困难的 。 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体系 , 从公元前三世纪 , 一直到十六世纪才走下神坛 。 当然主要原因是他的理论在中世纪被以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作为理论依据加以阐释 , 并和基督教融合为了一体 。 但即便没有基督教的加持 , 要完全抛却他的理论范式进入牛顿理论范式还是需要一番功夫的 。
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 , 非常有趣 。 他的物理学由以下12条原理形成内部自洽的理论体系:
1.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2. 地球是静止的
3. 太阳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4. 月下区是土火水气四元素组成
5. 月上区由第五元素以太构成
6. 土元素有向宇宙中心运动的趋势
7. 水元素也有向宇宙中心运动的趋势 , 但比土弱
8. 火元素有远离宇宙中心的运动趋势
9. 气元素向水以上火以下区域运动
10. 以太进行完美的圆周运动
11. 在月下区 , 运动的物体会趋于静止
12. 除非有运动来源 , 物体会保持静止 。
今天看来 , 这12条全错 。
现在我们来想像一下 , 假设你出生在中世纪的欧洲 , 某一天你根据观察和计算发现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 , 为了修正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 你要将理论1修改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 想想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 你将会被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中的其它理论强力反扑:如果宇宙的中心是太阳 , 由理论6推理出石子应该飞向太阳而不是掉落在地上 , 大地也是由土元素组成的 , 大地也应该向太阳坠落啊 。 类似的问题将会接踵而至 , 让你应接不暇 。
这就是范式的强大之处 。 我们知道从十六世纪开始 , 因为有了哥白尼的日心学 ,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 , 道尔顿的原子论 , 牛顿的运动定律 , 迈克耳逊-莫雷的以太证伪实验等 ,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范式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
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 , 他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 , 特别是在逻辑学和哲学上的贡献将永远影响后世 。 列举他在物理学上这些理论并非要贬低这位伟人 , 他的物理学理论的演绎历史本身就是对后世人们的理性思维的一种鞭策和启示 。 今天的世界 , 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 , 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 我们经常会面临不知如何甄别和选择的囧境 , 没有相当的定力和智慧还真的难以招架 。 要做到处变不惊 , 超然物外 ,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轻易纠緾在一套理论内部 , 跳出来回到逻辑的起点是最智慧的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