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何以为家》,连一瓶普通的番茄酱都有名称,你的儿子却没有!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电影《何以为家》,一家人挤在又脏又乱的盒子屋,没有证件,没有钱。孩子的出生日期?别逗了孩子十几个哪里记得住?大一点的帮着干活,小一点的脚上绑着锁链锁在一边限制行动。儿子就给别人打工,女儿一旦来了月经就成了换钱的“物品”。十一岁的小女孩,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怀了孕,然后因为没有证件无法前往医治,最终流血至死。在孩子们的回忆里,只有父母的辱骂和痛打。他们被打被骂,被踩被侮辱,被问东问西被踢来踢去。
父母|《何以为家》,连一瓶普通的番茄酱都有名称,你的儿子却没有!
文章插图

同样深受种族歧视和身份困境,黑人妇女却对儿子视若珍宝。至今记得影片上映时的轰动,一时间朋友圈被“生而不养,何以为家”霸屏。明明没有好好养育孩子的能力,做父母的为什么要把孩子生下来?为什么?是啊,为什么?或许是他们真的相信“生了孩子能给我们支持”,或许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些孩子的变现,又或许,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信仰里有不许堕胎这个规则,于是孩子成为了他们欲望的牺牲品。不管是因为什么,影片传递出的压抑和绝望,在生活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父母|《何以为家》,连一瓶普通的番茄酱都有名称,你的儿子却没有!
文章插图

我相信这种情况在每一个难民聚集的地点都有存在。影片呈现的故事大多是赞恩的亲身经历,因为拍了这部戏,在剧组的帮助下他们一家脱离了困境,可在印度还有千千万万的赞恩。真正让我感到痛心的其实还不是生而不养,而是底层永远无法跨越的阶层歧视。正如赞恩所说的,当他生活在地狱的时候,他以为他们长大,会长成个好人,会受到尊敬和喜爱,也不会再有人问他各种讨厌的问题,然而现实是,他们依然会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监狱里面是绝望的黑人和难民,监狱外是狂欢的假慈悲的白人。
父母|《何以为家》,连一瓶普通的番茄酱都有名称,你的儿子却没有!
文章插图

世上从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我们带着上帝视角的怜悯,也体会不到一星半点他们的绝望。唯有一点值得庆幸,和大数人一样,庆幸身在中国,也庆幸中国不允许私带枪支。连一瓶普普通通的番茄酱都有名称,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你的儿子却没有。你怎么敢评判我?你经历过我的那些难处吗,你经历过我的日子吗。没有。你从来就没有经历和体会过,以后你也不可能经历和体会。你要是经历过,你早就自杀,一了百了了。命运为什么要折磨我。
父母|《何以为家》,连一瓶普通的番茄酱都有名称,你的儿子却没有!】看到赞恩谨慎地告诉萨哈怎么处理经血流出时真的感触,父母不只是不教育,甚至于基础的生理问题似乎都未曾提及,只是将孩子作为商品和沟通的筹码,还妄想着有一天他们能自强然后给父母一个幸福的生活,可笑至极。当下也有很多的父母,看到一些没有儿女的老人的惨状而急忙组建家庭繁衍后代以防老;或者是为了维系已经摇摇欲坠的家庭而选择生孩子,把孩子作为留下爱人的工具,把对方用假性亲密关系重新捆绑,回避两性健康沟通和关系成长等核心话题。
又或者是在生活已经陷于淤泥之中,无法再前进一步的中年之时,把孩子当作他们阶级上升的唯一途径。但他们也许从未想过,在满足了父母的想法和大众的看法后,自己的心智是否已经成熟到可以教育孩子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如何坚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工作已经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压榨干净,自己每天带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后,是否能够抽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和教育孩子,而不仅仅只是把他们交给父母,交到更好的学校,而自己只顾搞钱。到孩子长大了又为其与自己的预期不同而感到悲愤,甚至用惩罚孩子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甘与羞愧。
父母|《何以为家》,连一瓶普通的番茄酱都有名称,你的儿子却没有!
文章插图

非人哉,是懦夫也。虽然这是教育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三重巨压下的无可奈何。赞恩无法拥有身份父母也不支持上学,难民身份让他们居住环境里卫生条件极差,父母每日不只是为了生活,更为了活命,而做出了一次次的妥协,最终麻木不仁。在赞恩捅人之后更是没有看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即孩子在没有足够的成长条件支持下无法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甚至仍然无法放弃自己对繁殖的执念,想要生下第二个萨哈,真是可悲。命运只会不断轮回,他们也只会不断失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