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左传》记载:“夫德 , 俭而有度 , 登降有数 , 文物以纪之 , 声明以发之” 。 “文物”一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 , 不同于人们对于文物的广义 , “文物”最早指礼器和祭器 , 用于礼乐和祭祀 。 因此“文物”在我国古代早期代表着制度 , 但具体到究竟是何种器物已经很难去进行考证 , 不过这也证明在先秦时期 , 天子就非常重视礼乐制度和祭祀制度 。
经过千百年洗礼 , 人们想要去窥见过去的故事 , 除了上一辈的人讲述和阅读各种史书外 , 最好的办法便是古董文物 。 相比史书和他人的讲述 , 人们所能得到的不过是文字 , 远不如亲眼所见感受的东西多 。 因此不少痴迷历史的人都将目光投向古玩 , 人不能穿越 , 但通过这些诞生于历史的产物 , 总能感受到更多的东西 。
也正是因为古玩市场的兴起和火热 , 各种鉴宝类节目曾风靡一时 , 只要有人手上有藏品或者从市场上淘来的古董文物 , 都可以参加节目让鉴宝师进行真伪辨别并估价 。 这些参加节目的人手里的古董文物
在众多参加节目的古玩爱好者里面 , 大部分都是出于想知道自己的古玩藏品是否赝品和市场价值 , 还有个别的可能是自己做的一个精细工艺品想展示一下 , 凑个热闹参加节目 。 有一位老人带了一个“玉米”参加鉴宝节目 , 这个“玉米”看上去瑕疵颇多 。 在场的鉴宝专家对这个“玉米”也颇为好奇 , 拿出了专业的仪器检验 , 得出结论这个“玉米”是一个砚台 , 鉴定结果是个赝品 , 他笑着对专家称:你可知我的身份 。
专家经过老人同意后向观众展示了其作用 , 专家先是准备了水 , 将水滴入砚台后 , 水慢慢地从砚台中流出 。 当辨认出“玉米”是砚台后 , 剩下的就是鉴定是不是赝品 , 因为这种造型的砚台
然而最后的结果反而没掀起观众热情 , 这个砚台是一个赝品 , 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这个砚台的外观 。 玉米在我国古代较晚时期才传入我国 , 更不用说玉米得到大面积种植了 , 因此古代没几个人会知道玉米这个东西 , 更别提见到过玉米 。 因此从这一历史史实来看这种砚台不会是我国古人的产物 , 因此这个砚台十有八九是近现代的产物 。
此结果一出 , 现场观众把目光纷纷投向老人 , 想看看老人接下来会如何反应 , 但让人意外的是 , 老人不仅没有表现出尴尬和失落 , 反而面带笑容 。 同时老人接下来的话更是让现场的专家和观众感到疑惑和忐忑 , 老人反问专家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 老人的反应一度让在场的人 , 包括专家自己 , 都以为是鉴定的结果出现了问题 , 但随后老人对此进行了解释 。
原来老人是一位专门做手工艺品的艺人 , 而他所带来的这个玉米砚台 , 的确不是在古玩市场上花钱淘来的 , 而是自己制作的众多手工艺品中的一个 。 而老人之所以来参加鉴宝节目 , 是想展示自己的制作的手工艺品 , 目的除了展示外 , 也不过就是想凑个热闹 。 虽然说老人不是恶意来捣乱 , 但其作为还是让在场的人感觉他在哗众取宠 , 不尊重鉴宝节目 。
其实这位老人想展示自己作品这无可厚非 , 只不过把自己的手工艺品拿来当做文物让专家进行鉴定 , 最后再通过鉴定结果来说明一切缘由 , 这种做法多少有点不大合适 。 唐朝诗人宋之问就曾写下“太平多扈户 , 文物有光辉” , 足可见文物随着时代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