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要同情不要怜悯

1.安慰如同“雪中送炭”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 。不幸的事,人人难免 。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本人需要坚强起来,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安慰 。人是社会的动物、合群的动物、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痛苦再加孤寂,痛苦倍增;痛苦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患难见真情”,安慰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力量,帮助他分担痛苦、减轻精神重负、重振前进的勇气 。给予不幸者以安慰,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当至亲好友遭到不幸时,及时送上真诚的安慰,更是你应尽的责任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过多谈论病情 。有关的医疗知识,医生已有交代、说明,勿需你再多言 。如果对方本来就背着重病的精神包袱,你再谈及过多,势必包袱加重 。你应该多谈谈病人关心、感兴趣的事,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精神负担 。如能尽量多谈点与对方有关的喜事、好消息,使他精神愉快,心宽体胖,更有利于早日康复 。医生送去治疗身体的良药,亲友送去温暖人心的情感都是根治重病必不可少的 。对于因生理缺陷或因出身、门第被人歧视的不幸者,由于不幸的原因有些是先天的,并非全是人为的 。劝慰时应多讲些有类似情况的名人的模范事迹,鼓励他不向命运屈服,抵制宿命论的思想影响,使他坚信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仍然能够争取人生的幸福 。实现人生的价值 。安慰丧亲的不幸者,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强烈的悲痛如巨石积压在心头,愈久愈重,不吐不快,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如释重负,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的状态 。你应当注意倾听对方的回忆、哭诉,并多谈谈死者生前的优点、贡献,人们对他的敬仰、怀念 。死者的生命价值越高,其亲属就愈感宽慰,并有可能化悲痛为力量,去发扬死者生前的优点,去完成死者未尽的事业 。对于胸怀奇志而又在事业上屡遭挫折、失败的不幸者,最需要的是对其强烈的事业心的充分理解、支持 。对于他们,理解应多于抚慰,鼓励应多于同情,怜悯是变相的侮辱,敬慕是志同道合的表现 。你不必劝慰对方忘掉忧愁、痛苦,更休想说服对方随波逐流,放弃他的理想、追求 。最好的安慰,是帮助对方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诸多有利不利条件,克服灰心丧气的情绪,树立必胜的信念,并共同探讨到达事业顶峰的光明之路 。这就要求你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一定的了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知音 。我们的人民是富有同情心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又善良、重情义的民族 。在我们民族的语言中就有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失败是成功之母”等一大批专用于安慰、鼓励不幸者的谚语、格言、典故,在民间流传千百年致今仍然经常被用来安慰不幸者 。2.要同情,但不要怜悯同情,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自己的不幸,从感情上产生共鸣 。但彼此应站在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交流思想感情,给对方以精神上、道义上的支持,并分担对方的感情痛苦 。有时,同情还可以包含着敬佩、敬爱、敬仰之情 。同情是一种真心实意的善心 。怜悯,不是平等的思想感情交流,不是精神上、道义上的敬赠,而是一种上对下、尊对卑、富对贫、强者对弱者、胜者对败者、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感情施舍 。施主对被接受施舍者,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幸运感、优越感,或多或少有轻视、小看对方的意思,包含有伪善的成份 。同情的话语,有劝慰有鼓励,语气低沉而不乏力量,而且尽量不当面说出“可怜”、“造孽”等词语 。怜悯的话语,只有一味的悲伤,语气低沉、无力,而且把“可怜”、“造孽”等词语经常挂在嘴边,仿佛在欣赏、咀嚼对方的痛苦 。【安慰:要同情不要怜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