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评论:以震灾为契机重建精神家园

汶川地震就要十天了 。范文25http://为期3天的举国哀悼,开创了国家为普通公民的死难而志哀的历史,国民在悲情涌动的同时欣慰于国家于人本理念的进步 。志哀的现场,人们振臂呼喊“中国加油”“四川挺住”,共赴国难的情绪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
现在,救援仍在继续,奇迹仍在发生 。5月20日18时45分,60岁的王有群在被困196小时后获救 。而人类在地震中生还的纪录是27天,因此我们仍然可以期待汶川地震中的下一个生命奇迹 。
现在,捐献的热潮仍在持续 。人们曾经为社会的沉沦而忧虑,巨大的灾难,沉重的稳扎稳打,使人们的精神被洗净,使人性的高尚被唤醒 。震灾带来的紧急状态,让人紧紧站在一起;刻不容缓的灾情,生命挣扎的痛苦,直击人性深处的柔软层面,让人迅速搁置歧见,共度艰难 。
尽管我万般不希望灵魂的洁净,要以如此令人恸哭的惨状来完成,然而,当灾难已经发生,当巨大的灾难已是不能不接受的事实,并且使我们在这一刻体验了悲剧、崇高、爱与人类情怀的真谛,那么我不禁期待这个巨大的灾难成为我们这个社会重建精神家园的契机 。
现在,举国哀悼结束,紧急救生的阶段终会过去,而灾难的恢复需要的时间很长久,比灾难恢复更加长久的是社会的日常生活,那么让社会能够葆有人性、宽恕、正义和爱,就能够使社会美好得多 。我当然知道,紧急状态具有超级动员的功能,容易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良善,而日常状态下,人往往变得庸常,然而,哪怕社会的日常生活不能如现在这个时刻感天动地,至少应该让人能够拥有人类美好价值被体认并得到基本坚持的预期 。
是什么使人们在这个国殇时刻不再进退趑趄、犹疑不前?是什么使人们在这场国难面前慷慨而往、放弃小我?是牺牲和死难 。牺牲和死难使我们感受了共同的处境,体验了生命的脆弱和有限,使人们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意义 。创深痛巨,使人震惊,使人震撼,使人们不能不感同身受,不能不反观自身 。我不会想象这个时刻的悲悯行为成为日常的精神状态,但我期待在任何一个人性被颠覆的现场,社会能够给人以基本价值能得到维护的信心,当孩子被殴打、当女人受欺辱的时候,不再只有看客,当老人跌倒、当呼救声声时,不再如同落入了人的荒漠 。
我期待社会从价值失坠的境地里毅然走出 。无论组织还是个人,无论有权者还是无权者,不再执拗于自我的利益,尤其是不当而得的利益,而是趋向文明的大道 。此时,我们可以为普通人的生命丧失而致以国家的哀悼,我们可以为压在瓦砾下的人们、丧失父母的孩子、丧失孩子的父母以及丧失肢体的人们而心颤不已 。生命的短暂与宝贵完全是一个定数,而不仅仅是在地震面前 。让公民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公民,让人得到人的对待,让我们有推己及人之心,如同不愿见到他人对自己的狂暴那样,不以狂暴待人;让我们向死而生,而不是像可以永生不死那样,把占有作为乐趣,失去了体恤、温和与给予 。勇敢不是以强凌弱,不是残暴对待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而是忍耐和担当人的责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