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 不仅人类喜欢花言巧语,动物们同样也能靠一张嘴得到“女性芳心”,声音大更强壮!听见动物看世界的美妙声音


蝙蝠 不仅人类喜欢花言巧语,动物们同样也能靠一张嘴得到“女性芳心”,声音大更强壮!听见动物看世界的美妙声音
文章图片

蝙蝠 不仅人类喜欢花言巧语,动物们同样也能靠一张嘴得到“女性芳心”,声音大更强壮!听见动物看世界的美妙声音
文章图片

蝙蝠 不仅人类喜欢花言巧语,动物们同样也能靠一张嘴得到“女性芳心”,声音大更强壮!听见动物看世界的美妙声音

对人类来说 , 听觉是很重要的感知能力之一 , 对动物而言也是如此 。 树上啼叫的夜鹰 , 水中鸣唱的鲸鱼 , 池畔聒语的青蛙 ,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 , 是为了让同伴、让对手听见 , 以维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 并使生命得以繁衍延续 。 地球上众多动物们各自带着它们独特的发声方式 , 面对其他多样性的物种 。 动物们就是这样“用声音看世界” 。
听出多彩多姿生存行为因应生活环境周围的情境 , 动物发出不同的声音 , 是其行为展现的指标 。 许多动物为了求偶发出叫声 , 且不只是在陆地上 , 水中的鱼类也能发出求偶的声响 。 雄性的长耳太阳鱼(Lepomismegalotis)在繁殖季节 , 除了体色会变得鲜艳 , 还会发出求偶叫声;长相其貌不扬的光蟾鱼(Oystertoadfish) , 雄性求偶时的动听“歌声” , 则决定了它们受到雌性青睐的程度!声音的长短更在择偶时扮演重要的角色 , 叫声愈长久 , 愈容易求偶成功 , 因为这象征着能把较强壮的基因 , 传承给下一代 。
雄鱼之间的求偶竞争 , 算得上是一种争夺战 , 而动物运用声音来争夺资源 , 也是很常见的 。 如臭鼬鳅(Yasuhikotakiamorleti)便透过叫声来抢夺栖所 , 可避免不必要的肢体接触 , 以免因有伤口而被病菌感染 。 此外 , 同一物种每个个体声调的音频与音压不同 , 也象征着其社会地位的划分;音压愈高可能代表体内的共鸣腔愈大 , 因此体格可能比较壮硕 。 动物们也懂得向对手“呛声” , 如长纹短攀鲈(Croakinggourami)彼此之间即有很明显地捍卫领域行为 , 是靠发出的声音质量做为判断两者间强弱的主要依据之一 。
性择与天择间的双面刃即使是同属的不同物种 , 在叫声上也会有不少差异 。 195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 , 同属蝗蛙属的北蝗蛙(Northerncricketfrog)与蟋蟀雨蛙(Southerncricketfrog)在同一区域内的叫声不尽相同 。 经由这样的发现 , 得以推论声音很可能是中间隔离、避免杂交的关键!而与水下的鱼类动物一样 , 雄性青蛙的叫声长短也关乎雌蛙择偶时考察的条件 。 1998年的另一项实验当中 , 将雌蛙的卵子分别与叫声较长与较短的两只雄蛙精子授精 , 观察其子代的存活与成长状况 。 无论在蝌蚪成长速度、蝌蚪存活率、变态时体重及变态后成长等比较过程 , 能够发现叫声较长的雄性子代 , 发育状况皆较叫声较短的雄性子代为佳 。 这项简单的实验 , 解释了为何叫声较长的雄蛙 , 会被雌蛙青睐的原因 。
发出声音的时间长短差异 , 是物种彼此竞争的表现 。 空间的差异 , 则让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能有彼此逐渐隔离(isolation)的现象 , 进而演变出不同的“方言”!如分布在美国西岸旧金山湾周边的白冠雀(White-crownedSparrow) , 光是在三个不同区域 , 就各自有不同声音特色的鸟声方言 。
有趣的是 , 鸟类并不一定都是透过鸣叫发出声音 。 达尔文(CharlesDarwin) , 在他著名的“小猎犬号”航程中 , 曾注意到侏儒鸟(Club-wingedmanakin)极为清脆高亢的声响 , 并不是自鸟嘴发出 , 达尔文在旅行日记中 , 曾提及无法理解侏儒鸟的发声原理 。 多年以后 , 才经由科学家找出它们发声的秘密:侏儒鸟翅膀羽毛末端有中空的管子 , 透过翅膀的拍动 , 管子彼此敲动 , 故而发出响亮的声音 。
达尔文分别提过“天择(Naturalselection)”与“性择(Sexualselection)”的学说 , 动物利用声音吸引异性接近 , 即所谓的性择 , 在性择具优势者 , 便很可能遇上天择的考验 。 叫声愈响亮的青蛙 , 就愈容易遭到蝙蝠的察觉而捕食!因此 , “天择”与“性择”就像天秤的两端 , 动物难以兼顾两者 , 必定得付出一定的代价 。
黑暗降临也能辨认出路蝙蝠是如何在黑暗中侦测猎物及飞行的?这是另一个值得探究的地方 。 意大利生物学家LazarroSpallanzani在1793年进行了一次实验 , 将蝙蝠置于教堂内 , 阻隔了所有的外来光线 , 发现蝙蝠仍能在一片漆黑中畅游飞翔 , 不受墙壁或任何障碍物之间的影响 。 瑞士学者LouisJurine于1798年进一步发表研究 , 他将蝙蝠的耳朵塞住后放其飞行 , 发觉此时的蝙蝠容易失去方向感而撞上室内的障碍物 , 故而推论蝙蝠在黑暗中辨认方向的关键 , 可能就在听觉 。 直到1930年 , 美国动物学家DonaldR.Griffin透过超高速摄影及超声波侦测仪器 , 记录到蝙蝠飞行时 , 会发出的人耳无法辨识的超声波来进行“回声定位(echolocation)” , 才解开蝙蝠在黑暗中分辨方位的谜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