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关于未来的25个预言,都在这了( 二 )


当代年轻人的梦想 , 一猫一狗一栋房 。 /unsplash
11
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线上协作的成功经验表明 , 传统的打卡上班、到点下班乃至互联网大厂的“996”“007”模式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 年轻人更习惯云端式组织——“我热爱工作 , 但不爱上班 。 ”有数据显示 , 目前中国在线远程办公的人口渗透率只有1% 。 未来 , 这个数字将大大提升 , 至少可以达到当前成熟市场的占比:20% 。
12
有专家认为 , 人类可望在2200年打败死亡 , 也有专家认为是2100年 。 发明家雷·库兹韦尔和老年病学家奥布里·德格雷更为乐观 , 他们认为 , 到了2050年 , 只要身体健康 , 钱也够多 , 人类就可以接受定期全面治疗 , 让衰老的组织再生 , 并让手、眼、脑等得到升级 , 从而达到长生的目的 。
13
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样 , 全球正在展开大脑测绘 。 一旦技术上实现突破 , 大脑思维信息存储的价格将大幅下降 , 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备份 , 留待日后以克隆或虚拟的方式重新打开——“你”重生了 。
14
科幻作家倪匡在《将来》一书中如此设想:高级生物的生活方式 , 必然趋向单一独存 , 而不是群居 。 在他看来 , 人就是由万亿个细胞组成的群体生命 , 解体(即死亡)后 , 单一独存就会实现 , 尤其是脑细胞——它们本来就是独立的 。 和倪匡的设想类似 , 电子游戏《杀出重围》(Deus Ex)将场景设定为2050年的世界 , 玩家扮演一个由数百万个纳米机器人组成的新人类角色 。 但质疑也随之而来:身体的组成和结构被干预之后 , 他们还能被称为人类吗?
未来 , 各个领域机器人的运用将越来越广泛 。 /《机器人与弗兰克》
15
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别让我走》中 , 描述了克隆人被圈养 , 为人类捐献器官的情节 。 未来30年 , 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 , 科学家可以通过DNA培养出人类移植所需要的器官 , 从而杜绝等待配型时间过于漫长、身体出现排斥反应等致命的情况 。
16
美国公布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认为 , 2045年 , 全球超过40%的人口将面临缺乏水源的问题 , 食物和淡水会成为新的冲突爆发点 , 同时也是科技需要攻克的热点——海水淡化、微型灌溉、污水回收、雨水收集等科技将减缓人类对淡水水源的需求;基因改造农作物以及自动化将允许农民使用更少的土地出产更多粮食 。
17
地球还会持续变热:根据目前的数据 , 科学家们推测 , 到2050年 , 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增加1.4—3摄氏度 。 地表温度的提高将带来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发生洪涝干旱等一系列恶果 , 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 将是各个国家和机构的重点任务 。
被海面包围的冰川小岛 。 /图虫创意
18
根据韩国互联网振兴院(KISA)发布的《2045年未来社会和网络》一书 , 2045年 , 将出现时速高达6000公里、2小时就能从韩国抵达英国伦敦的真空管道列车 。 我国也在2017年宣布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正在推进设计时速4000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也是真空管道列车)项目 , 不过并未给出具体时间表 。
19
未来学家丹尼尔·杰弗里斯认为 , 方向盘将最终消失 , “到2049年 , 在没有特别许可的情况下 , 由人类开车几乎就是非法的 , 几乎无人死于交通事故 。 人类驾驶汽车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利基市场 , 就像CD、Napster以及AppleMusic、Spotify崛起之后的唱片市场一样” 。
20
未来 , 学校可能会被一个精心设计的终身学习系统取代——它将实现真正的一对一教学方式 , 围绕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为他们设置相应的课程 , 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厌学情绪了 。
未来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式 , 将发生巨大改变 。 /图虫创意
21
音乐将不仅能被听见 , 还能被看见——这是宜家创意实验室SPACE10所设想的未来生活图景之一: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光学声音系统 , 能让你通过手机里的应用程序 , 将播放的音乐变成彩色波浪的形状 , 在地板上随着音律蔓延、流淌 。 还有一种观点是 , 音乐可以通过全息显示的方式展现 。
22
未来的电影 , 将实现真正的交互:AI技术使得电影可以根据观众的注意力以及情绪变化 , 实时改变故事走向;而届时最好的电影 , 往往通过对场景、情节的精准设计 , 让观众获得过山车式情绪体验 。 同时 , 虚拟明星将取代片酬过高的人类明星 。 电视剧《西部世界》的故事背景 , 就设置在2053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