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的文章|端午节的文章乡情散记之端午节

端午节的文章 乡情散记之端午节
【有关端午节的文章|端午节的文章乡情散记之端午节】端午节到了 。当粽子成了地地道道的商品之后 , 这个节日失去了它固有的气息 , 悄然出现在我面前 。那天午后 , 听着窗外哗哗的雨声 , 我忽然有些心慌 , 有些失神 , 关于故乡端午节的记忆 , 就那么散散地飘出来…… 在家乡 , 每年端午来临的时候 , 家家户户都会采集艾叶和菖蒲 , 艾叶都是整条枝干剪回来的 , 而菖蒲则巧妙地做成了一把宝剑 , 这两者一起被悬挂在门框上 , 它们下方的门上则贴着五毒符 , 门槛下方 , 古老的青砖上盘着一圈粗粗的蚊香 , 正飘出阵阵青烟(不知道什么材料做的 , 看起来像用极细长的纸筒装了木屑然后盘成的) , 而厨房的大铁锅里 , 粽子的清香正随着白腾腾的蒸汽弥漫开来——所有的这一切 , 混成了一种特殊的味道 , 打上了故乡的标签 , 刻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端午节的时候 , 老人们总会用五彩丝线编一些好看的手绳 , 给调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 , 再小一些的孩子 , 还会挂上漂亮的小香囊 , 据说是辟邪驱毒的 。记忆中 , 只有邻居家的奶奶给我系了一次 , 更多的时候我都是羡慕地看着别的孩子 , 心底不明白为什么我家就没有这种五彩丝线 。我之所以羡慕 , 并不是我有多喜欢这种五彩交错的丝线镯 , 仅仅是因为 , 好多小朋友都有 , 而我竟然没有 。只是 , 我并没有因此不喜欢端午节 , 相反 , 我特别期待它的到来 , 不仅仅因为有粽子可以吃 , 还因为这一天相对于一年中的其他日子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一点 , 我一直都觉得奇怪 , 好像从很小的时候开始 , 我就已经非常清楚有一些日子是特殊的 , 这种特殊一年才能轮回一次 , 而一年 , 在那时候的我看来 , 是极其漫长的时间 。我们家从来不曾种过艾叶 , 所以每到端午 , 妈妈不是跟别人家要点 , 就是让我去寻找野生的艾叶 。我喜欢去野外寻找 , 也知道有那么几个地方 , 每年都会长艾叶 。每次剪回一把艾叶杆子的时候 , 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我也尝试过寻找菖蒲 , 据说那是长在水里的 , 但是除了茭白 , 我没见到过跟它相似的东西 。每次都是邻居从野外取了回来 , 我拿现成的来做宝剑 。这一度成了我心头的大遗憾 。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粽子 , 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 莫过于祭奠投身汨罗的伟大诗人屈原 , 也由此似乎粽子应该带着一股浓重的悲情色彩 。但是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这种氛围 , 对我来说 , 粽子就是粽子 , 有区别的也就是它的各种味道 。只是想起数千年前的这位爱国诗人 , 心中还是不免唏嘘 , 这纵身一跃 , 是何等悲壮、何等绝望啊! 每次要裹粽子 , 妈妈总会提前两天用酱油、黄酒等调料把肉腌上 。我呢 , 需要剪一些棕榈叶回来 , 这个也是有讲究的 , 要挑老嫩适宜的叶子 , 并且只要中间那三分之二 , 回来把叶子中间硬硬的茎去掉 , 再撕成一厘米左右宽的细条 , 然后放至半干 , 再首尾相连接成长绳 , 绕成一个线球 , 最后跟粽叶一起浸泡在清水里 。端午节那一天 , 我就帮妈妈一起拿着糯米、粽叶、粽绳等去池塘边 , 清洗干净回来再用井水冲一遍 。然后我开始一项曾经很讨厌的工作——剥蚕豆 , 把那些或青或黄的皮剥掉 , 露出淡黄色的豆瓣 , 偶尔还需要掰开 , 把里面那个黑色的豆虫给取出来 。妈妈则用一个大木盆开始拌米 , 此时肉已经浸到深红色了 , 散发着一种很独特的香味 , 把其中的酱油倒出来 , 再加上些调料跟米拌匀了 , 放在一边让米慢慢吸收 。最后就是裹粽子 , 妈妈总是很熟练地拿两张叶子 , 少量对叠 , 然后两手一窝 , 就形成了一个长条的槽 , 用一只手轻轻托着 , 另一只手依次放入糯米、豆、肥瘦搭配的肉 , 再盖上豆和米 , 然后再那么轻轻地折上去 , 小心地左右一抹 , 上头多余的叶子往下再一折 , 一个细长的粽子就成形了 , 用粽绳一匝一匝紧紧地缠好 , 就等着下锅煮了 。家里用的是大铁锅 , 满满一大锅 , 翠绿的粽子 , 清澈的水 。灶膛里大木柴燃得火焰旺旺的 , 粽子的香气也一点点地变浓…… 小时候家里边穷 , 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 妈妈总也舍不得把粽肉切大块了 , 总是细细的一条 , 上面的肥肉在煮的过程中会溶成油渗到米里边 , 只留下小小的一块瘦肉 , 极香 , 却总是在我还没吃出味道的时候就没有了 。我总喜欢在一旁看妈妈裹粽子 , 妈妈总会给排骨粽做上我才认得的记号 , 还会特意包一个放好几块肉的粽子 , 专门留给我吃 。如今 , 再也不用为吃到肉而雀跃了 , 对我来说 , 吃肉跟吃青菜一样 , 都是补充营养的 。于是 , 肉不再美味异常 。可是记忆中的香气 , 依然挥之不去 。我的大学是在北方念的 , 那儿的粽子基本上都是甜的 , 做法极简单 , 而我一向来不喜甜食 , 所以怀念家乡肉粽的情结 , 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积累了 。一年又一年 , 这种思念终因无法缓解而愈来愈刻骨铭心 。这个端午节 , 我终于开始动手 , 亲自复制妈妈的味道 。虽然小有遗憾 , 但基本上还原了妈妈的手艺 , 当那一缕熟悉的香咸软糯在嘴里蔓延开来的时候 , 我又想起了妈妈的那一句宠溺批评:“你这孩子 , 什么都不学 , 将来想吃了可怎么办呢?” 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 , 包了一个放了好多肉的粽子 。到了昨晚 , 粽子吃完了 , 却不知道被谁吃到了 。当几个朋友坐在一起讨论究竟是谁吃了这个爱心粽子的时候 , 哈哈的笑声里 , 我忽然间明白 , 曾经那个专属于我的粽子 , 我自己是永远包不出来的 。就像记忆中的端午节 , 永远都封存在那个已逝的年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