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 宇宙(5)在杨振宁的宇称破缺之前,开普勒第一次打破了对称之美( 二 )


还有一个传言是这样的 , 说开普勒是主动找的人家第谷 , 他知道第谷手里有数据 , 只有接近第谷 , 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
所以拿到数据以后的开普勒当然不会去完成第谷遗愿了 , 事实证明也完成不了 , 第谷的那一套是错的 。
好 , 下面我们说下 ,开普勒对宇宙模型的想法 。 绝对能惊掉你的下巴 。 这简直是把和谐宇宙论发展到了极致 。
开普勒一开始认为 , 太阳处在宇宙的中心 , 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圆形的 , 这个和哥白尼的一样 , 但是开普的圆形轨道更为精妙 。
他认为自然界有5个正多面体 , 分别为: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 。
而每个行星的轨道所在的球面 , 都会内切和外切一个正多面体 。 这里我解释一下 , 比如水星的轨道处在内切与正八面体的球面上 , 也就是一个球现在内切与正八面体 , 水星的轨道现在处在这个球上 , 可以理解吧 。 那么金星的轨道就会处在外切与这个正八面体的球面上 , 同时金星的轨道所在的球面还必须内切与一个正十二面体 , 那么以此类推就是地球 , 正二十面体 , 火星 , 正四面体 , 木星 , 正六面体 , 然后是土星 。 开普勒的这个想法写进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宇宙的奥秘》 。
神奇吧!前面的文章我已经说了 , 毕达哥拉斯的强迫症跨越千年的时间 , 遗传到了17世纪 , 这也体现了人类对对称之美的追求 。
我们一直认为宇宙存在着深刻的对称性 , 上帝在创造宇宙的过程中是按照对称性来设计的 , 那么对称性不仅是物理学之美的重要体现 , 也是艺术之美的要求 , 比如说 , 在近代物理学中 , 有三个重要的对称性 , C-对称 , 也称为正反粒子对称或电荷共轭 , 说的是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 , 并且他俩的具有相同的物理特性 。
P-对称 , 也叫宇称守恒或者镜像对称 , 说的是物理规律不分左右 , 比如一个粒子和它的镜像粒子 , 物理行为是一致的 。
T-对称 , 也叫时间反演对称 , 这个很好理解 , 那么时间反演对称带来的结果就是能量守恒 。
【开普勒|宇宙(5)在杨振宁的宇称破缺之前,开普勒第一次打破了对称之美】那么除了这三个重要的对称性以外 , 在我们的物理理论中也表现出了宇宙深层次的对称性 , 比如 , 在麦克斯韦方程组体现了两种对称性 , 洛伦兹协变性 , 由此我们得到了狭义相对论 , 规范对称性 , 也就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 由此我们得出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
甚至在弦论中也有超对称理论 , 认为现今所有的粒子都有自己的超对称伙伴粒子 。 你看 , 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对称之美的体现 , 但是它真的就是处处对称、完美对称吗?
很明显不是的 , 宇称守恒在弱相互作用中就出现了破缺 , 这是杨振宁发现的 , 那么宇宙在诞生之初正反粒子数量的不对称 , 就要求了某些粒子在强相互作用中的CP破缺 , 这个目前我们还没发现 , 同时也要求了更多的粒子需要在弱相互作用中CP-破缺 。 关于这个问题 , 我们后面在说到反物质的时候 , 会详细地说 。
所以说宇宙不是完美对称的 , 它需要对称性的破缺 。 而开普勒接下来的发现 , 将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 , 对称性的第一次破缺 。
好 , 我们接着说开普勒 , 他拿到第谷的数据以后 , 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想法跟观测数据对不上 , 很明显行星的轨道并不是圆形 , 那是啥形状?
开普勒他也不知道 , 但好处是他有数据 , 数学能力也强 , 所以就把能够想到的合理的形状都拿来试 , 结果就发现了椭圆跟观测数据吻合的很好 。
这就是开普勒第一定律 , 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 连同第二定律 ,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 , 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 在1609年就写进了《新天文学》一书中 。
第三定律 ,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 这是10年后 , 也就是1619年发现的 。 写进了他的著作《世界的和谐》中 。
那么开普了的三大定律就完美地描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 简洁优美 ,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 。 他打破了人类几千年来的幻想 , 也让人类认识到了自然对称性的第一次破缺 , 这说明了毕达哥拉斯虽然是一个强迫症患者 , 但上帝不是 。 对称和破缺都是自然界最深层次的真理 。
但说到底 , 开普勒三大定律依旧只是对自然表象规律的一种总结 , 因为他不能解释为什么行星的轨道是椭圆的?为什么周期的平方和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