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精神读后感|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
当我拿到《儿童精神哲学》这本书时,心中不免有些疑问:说到“精神”,我认为那是成人的思维和意识行为表现,从没想过小小的孩童世界里也会有可以被冠以“精神”的举动?儿童有何“精神”?儿童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又说起“哲学”,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门神秘且高深奠测的科学,而儿童离哲学似乎很远很远 。没想到儿童也有哲学?什么是儿童的哲学呢?带着疑问,我翻阅了这本书 。
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我没有仔细认真的品读 。大概粗读了一下,虽还没有读懂儿童精神哲学的精髓,但这本书我有两点感受 。
第一,这本书不只是追求清晰地表述内容,而且追求优美地表达 。翻阅整本书,作者大量引用了诗人、作家的诗句、名言 。作者将哲学和诗统一起来,始终关心读者,使读者在留连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感受到这本书的迷人魅力 。如在第七章《儿童精神现象的永恒魅力》中,作者引用了《祈祷》的诗句:冬天在漏风的土屋子太阳我在向你祈祷我的一切心愿是囤里不安宁的种子都在急急地等待春天的拥抱急急地等待发芽长高太阳请您早日把春天送到 。这首诗借着童年的渴望表达了成人现在的希望 。又如:我七岁的时候每天佛晓透过窗口望着黑幕拉开柔和的金光像花朵绽开慢慢的在天上扩散那时天天都是新奇的长大后头顶生活的重负许多日子挤在一起丧失各自的价值增长的年龄听着一成不变的歌寻不到独特的个性 。从诗句的描写中可以体会他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情与向往 。等等,举不胜举 。
第二,这本书以人类文化史为足点,以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为背景,以那些通常被视为幼稚无知的儿童的研究对象,将儿童空前地显在历史、文化、人群之中 。尤其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认为儿童是思想家,是历史之子,是“成人之父” 。对于这种观点,我是赞同的 。我们成人虽比儿童高、大,儿童在许多方面确实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但儿童身上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 。比如儿童是好奇的和喜欢追问的,他们对事物特别感兴趣,如经常喜欢问:“这是什么呀?”“水流到哪里去了?”“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它们为什么不掉下来呀?”等等 。甭说孩子,就是一般的大人也仍然答不上来,而这是哲学思考的一招基本功夫 。儿童时时刻刻都在思索所有刚接触到的新事物、新经验 。他们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并赋予每一样事物一个观点,整合入他们的世界观 。比起大部分习惯于日常生活、懒得再去质疑的成年人,孩子们更像是勇于怀疑的哲学家 。儿童是身心与言行一体的,他看待世界不是功利性的,没有主客二分的,他们爱说爱做,敢说敢做 。正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孩子,只有他揭露了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拆穿了成人的谎言 。在探求事物的真相时儿童表现的比成人更率直、()更有勇气 。他们的生活不刻意,他们的生活听任自然也最贴近自然 。“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再无理由小觑儿童 。也许面对繁纷复杂的世界时,唯有儿童精神才能救赎我们,在儿童精神里得到安静和抚慰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