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坛经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坛经》的书籍,在看了之后,感觉心中的震撼是非常大的 。全书共分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这几部分,它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何以为经?何以为论?根据佛教的习惯,只有记录的释迦牟尼言论的书籍才可以命名为经,而后人所有的感悟只能命名为论,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经书,而后回来自己有所感悟,写出的书,命名为《成唯识论》,这也可以说明《坛经》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的研读一下 。

在第一部分自序品中,主要讲述的是慧能大师对自己的介绍以及得法的因由 。大师在这一部分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到这一句时,我的感触很深 。那么,这句话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理解成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个决定的时候,都应该能做到不多取,不舍弃,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事物能做到不执着,顺其自然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真正做到不执着于任何事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特意要想着顺其自然的话,那这本身又是另一种执着了 。另一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人人平等,人的本性都是清净的,都是纯洁的,只要你有了佛心,就能成佛 。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出生都是善良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一颗向善的心,我们都可以成为善人的 。我们看佛经是为了要解开苦闷,从而得到快乐,要把学到的佛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还有一句"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那么什么是以心传心呢就是我把心传授给你,你要用心去接受 。这种传授的方法并不是强制你接受某种思想,而是要你自己去用心领悟,也就是需要"自悟自解" 。我们现在学习的课程都很难,老师传授给你的东西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的,并不是要去死记硬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领悟老师教给你的东西,融会贯通 。

在第二部分般若品中,法师提到"若识本心,即本解脱",个人理解就是要真正的快乐起来,就要认识到自己内心,按照自己的真正想法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开心,快乐,得到真正的解脱 。比如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身边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到底是被诱惑吸引,还是抵制诱惑,向着我们心中的目标前进,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就去怎么做,不要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

在第四部分定慧品中,有这样一段"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 。若诤先后,即同迷人 。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迷惑,说禅定智慧有分别的、其实禅定智慧是没有分别 。禅定是智慧的体、智慧是禅定的作用 。智慧运作时,内心湛寂不乱、禅定便在智慧中 。正当禅定时,心中清楚明白、智慧已在禅定中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定慧平等学习受持 。学习的人、不要说先习禅定后发智慧,或由智慧引发禅定、因为两者是不同的,有这样见解的人、便是见得真理有二相了 。口中说好话、心内不善,空有定慧的言说、而禅定智慧是不均衡 。如果心口都是善的,表里如一、即是定慧均等 。自己明白去舍己利群,诤论先后的,即同凡夫 。不断诤论的,增长我法二执、不离我、人、众生和寿者四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