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后感|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最近读了我国着名教育家格林先生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书中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有震撼力,同时也给读者展示了许多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细细品味,印象深刻,深受教育和启发 。

书中的很多教育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要花功夫的 。如果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悟出里面的内涵,那也是做不好的 。“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既然教育没有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呢?我谈点体会:

一、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书中第一章《教育之困》中讲到的“摁着牛头吃草”的故事中讲的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 。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于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 。

当代教育者的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 。这样强硬和机械训练的结果是"牛"很累,教育者也很累,教学的效能却极低 。过去几十年,教育者长期执着于为孩子设计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人为控制 。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 。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我们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更为重要,更应引以为戒,不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孩子 。

二、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从社会角度来看,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

书中讲到激发孩子的兴趣,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快感 。”

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有一个顽皮的孩子向老人扔石头的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让他们觉得新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 。可是,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或者说动机就发生变化了,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消失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