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心灵之旅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被封面上那一望无际的沙漠所吸引,漫漫黄沙,沉静而疏远,夕阳的余辉在这里投下一片阴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车道轮碾过的痕迹,或许,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文化苦旅" 。
曾想将自己定位为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因为,是它们,在这里,被一次次温柔地揭开神秘的面纱 。只有它们,是这本书的主角,这样才符合主办方的要求 。但,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归于平静,一盏孤灯、一杯浓茶,再一次体味文人的魅力,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目中的乡,我似乎身不由己,加入了旅行的行列 。因此,今天,站在这里,我并不是名家笔下的主人公,我只是个配角,我是那只轻轻揭开神秘面纱的手,是那个孤独的旅者 。余先生是个导游,不,是导游的影子,摸不着,却处处皆在 。
因为不再雇得到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因为无法穿越那种似现代而又非现代、由松散懈怠连接成的层峦叠嶂,余先生选择了自己的游历方式,而我有幸,选择随他一路讲去,行行止止 。
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的金光照耀下,领略那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的、空灵而又膨胀的、神秘而又安详的石窟 。侧耳听山前那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沙漠之月特别清冷,这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
冲着王维的那首《**曲》,我们去寻阳关 。在那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因为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仿佛看到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听到湖**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还有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的军旗 。随着一阵又一阵的烟尘,都飘散远去 。那里的胡笳和羌笛,音色和自然混合 。但后来都成了士兵们心头的哀音,于是阳关受不住叹息的吹拂--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风如浪 。
沿着沙路,我们遇见了老尼孤守的陋屋 。那里同她一起,听够了一整夜的风沙呼啸 。翌日,明净的水色把耳根洗净 。当我们看够了泉水的湛绿,抬头,望望粲然的沙壁 。这里有鸣沙山,有月牙泉,还有沙源隐泉边那静静的文化守候 。
后来,我们去了柳祠,行于排排固执肃立的石碑间,听余先生叹: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
而在白莲洞中,我们想起了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上海青年艺术家的《山祭》、《魔方》,想起张晓风的《武陵人》,以及那句"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们思索的权利" 。
走出白莲洞,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长长的隧洞,其间奔逐着一个古老的民族 。而这个古老的民族,不止有长城,还有** 。
推荐阅读
- 工作计划|2022社区文化个人工作计划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