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回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出自上世纪90年代的经典老电影,心中那份感动依旧难以忘怀 。这部在当年红极一时的电影在今日仍受众多影评人追捧 。其实,电影本身只是讲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 。

故事主要集中在一个名叫安迪的银行家身上,1946年他因被诬陷杀害妻子及其情人而被判刑,进入肖申克监狱,在这里他遇上了好友瑞德--一个在监狱里混迹数十年的老油条 。故事也由此处展开 。

电影的主要场景"肖申克"是一所重犯监狱 。犯人在"肖申克"所经历的痛苦不是狱警们的折磨,而是日复一日的循规蹈矩,这样的生活让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角色,忘却了自己的情人、青春、理想,忘却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真实性 。

安迪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因为周遭的环境而麻木 。他用自己的金融知识为狱警做假账,以期能够改善狱友们的生活,同时寻求越狱,获得自由的机会 。

庸常生活中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一味寻找前人的足迹,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被动接受,习惯了没有奇迹 。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安迪就是如此 。

一米厚的高墙、5公分厚的铁管、200米的恶臭下水道,这便是安迪的逃狱之路 。他用一把小锤子,耗费数十年的时间挖穿了那堵厚墙,在雨夜砸开水管逃出监狱 。()而这堵墙是瑞德说六百年也凿不穿的 。

安迪逃离监狱是寻求自由,同时也是逃离体制化 。《肖申克的救赎》中出现一个十分令人难忘的词--体制化 。何为体制化?当初看电影时印象并不深刻,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对体制更深有体会 。它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一如电影中的那句话"起初,你讨厌它,然后逐渐地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照它,这就是体制化" 。

现在社会好像也比较时兴将人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体制外的人通常有某种优越感,似乎自己的人格才是独立的 。可实际上,真正愿意做体制外的人还是很少的,而且是很痛苦的,何况他们真的在体制外吗?但体制真的好吗?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如安迪一样生活在监狱里,所以也根本就无法感觉那种身体上的对自由的限制的痛苦,可这并不表明你的灵魂,精神上就是自由的 。每个人不自觉地都在受到体制化的影响,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被"体制化"的命运 。只要你现在问一问你自己:我还是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自己?我还是我自己吗?或许你就能感觉得到了 。对,你感觉都没错,你被体制化了 。这是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体制,它在以他的规则规定着你的生活 。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排斥体制,体制在很多时候是社会的脊柱与规范,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快捷、更健康、更有序 。虽然有时它会让我们感觉不自在或无所适从,甚至会有一种压迫感 。可回看历史,在那些战乱没有体制的年代,世界是什么模样!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混乱无组织,无纪律,人民生活迷茫,得过且过 。这也是当今社会为什么总是强调深化体制改革的一大原因,也足以体现体制对一个国家社会的重要性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一个团体都是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