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的故事读后感|永远的乔丹读后感


如果你把乔丹当作一尊“神” , 高高地供在那里 , 他是完美无缺的 。事实上他也一直像一尊“神” , 被高高地供着 。几乎在所有看过他打球的人眼里 , 他是完美无缺的 。因此 , 拉里·伯德的名言一直流传:乔丹是穿着23号球衣的上帝 。

供的人多了 , 乔丹越来越变成一尊“神像” 。“神像”和“神”是有区别的 。“神像”用来顶礼膜拜 , 远隔红尘 。变成“神像”的乔丹并不是乔丹自己 , 那是抽象的概念 , 没有血肉 。

大多数人还记得乔丹如何登上“神”的位置 , 经历多少挫折与失败 。但当他攀上巅峰 , 走上神坛 , 便很少有人真正认识他的模样 。其实乔丹没有改变 , 他还是他自己 , 推动他走上“神坛”和雄霸篮坛的是同一种品质 。后来他做出二度退役的选择 , 让公牛作鸟兽散 , 到华盛顿复出 , 三度退役 , 在山猫当总管 , 依靠的仍然是同一种品质 。

现在对乔丹的评价 , 往往忽略他在奇才和山猫的政绩 , 因为比起公牛队两度三连霸的伟业 , 那不过是一个中年男人打发时光的不起眼的工作 。但对乔丹自己而言 , 他没有任何改变 , 不过换了一个战场 , 用同一种方式去战斗 。在奇才队和山猫队 , 乔丹的成绩远远不如在公牛打球 , 这时候他是一个三流的经理人员 。如果把他打球和管理球队串成一条主线来看 , 乔丹的个性贯穿始终 。正是他个性中某些独一无二的成分 , 决定了他是篮球场上舍我其谁的霸主 , 也正是同样的个性 , 决定了他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的代价 , 来认清这种个性的负面 。

乔丹个性中独一无二的成分 , 便是“自我”(ego) 。他在名人堂“登堂入室”以后 , 接受ESPN的采访 , 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温特告诉我说 , 在团队当中不应该有‘自我’ , 但我想说 , 如果想赢球 , 必须有‘自我’ 。”

乔丹说“自我”时 , 用的是英文的“I” 。同样的表述 , 艾弗森也用过 。现在的球迷更喜欢把“I”像标签一样贴在艾弗森身上 。而事实情况也许是这样的:艾弗森身上的“自我” , 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多 , 乔丹身上的“自我” , 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少 。

作为一个团队领袖的楷模 , 乔丹两次在总决赛上靠最后一记传球完成夺冠 , 一次给帕克森 , 一次给科尔 。这样的故事和场景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 但流传更多的是乔丹大量的个人英雄传奇 。美国的媒体只是在需要的时候 , 或者他的妙传定格为一场胜利 , 才想起用“团队”来装饰乔丹的形象 。而乔丹并不需要这种装饰 , 也幸亏他不是在2000年以后才扬名立万 , 否则他会像詹姆斯、科比、安东尼、韦德等新一代球星一样 , 处处小心翼翼地维护“团队领袖”的形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