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书生味道读后感


收到施晗从北京寄来新着《书生味道》的时候 , 小城刚好停雨 , 沿街所有植物的叶子都被雨水清洗过 , 格外洁净 , 空气也特别清新 。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刚刚收到的包裹 , 见到一叠白封面的书 , 封面上没有矫情的图片 , 更没有夺目的色彩 , 这种“素面朝天”的行头与我想象中的散文集《书生味道》八九不离十 , 未曾翻阅顿生好感 。

“书生”一词在古代是对“十年寒窗”、才华出众读书人的雅称 , 在近代则是对追求学问、探索真知者的高评 。而在当代 , 随着金钱唯上、利益为尊观念对大众思想的影响 , “书生”一词不再是什么堂皇的冠冕 , 有时甚至是对徒有学问而“百无一用”者的一种嘲讽 。因此 , 当下很少有文人愿意以书生自诩 , “书生”一词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

施晗将自己的散文集定名为《书生味道》 , 让我在为他捏一把汗的同时 , 也为他敢于对“书生”高调诠释叫一声好 。从书中 , 我们得知施晗不是一般的“书生” , 他年轻的人生之路上遇到过多位大师级的文学巨匠 , 如贺敬之、雁翼、林非 , 等等 , 可谓“谈笑有鸿儒” 。但并非“往来无白丁” 。作为北漂创业一族 , 施晗从不回避自己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 。诚如肖复兴先生在序言中所写的“艰苦朴素的农村生活 , 成为他抹不去的记忆 , 融入他流淌的血液 。这既是他文学的底色 , 也是他人生的底色 , 是他所有文字的始发地和回归处 。”

从一些写人的文章中不难看出 , 施晗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书中不少篇什道出了许多背后的故事 , 还配有一些朋友、师长、故旧的照片 , “翻身不忘本”的高士情怀跃然纸上 。

施晗是个贫贱不能移其志、富贵不能夺其心的人 , 从农村到城市 , 从家乡祁东到首都北京 , 生活境遇今非昔比 , 但却从未改变他作为农民孩子的真性情 。收录在《书生味道》中的散文大多直抵生活真实 , 宛如破茧之蝶 , 努力摆脱形而上的层层束缚 。

从《琵笆行》到《都门秋思》 , 从《滕王阁序》到《岳阳楼记》 , 我们的文学先贤无不用自己的千古名篇印证着文学来自生活的本质 。因此 , 我们有理由相信 , 《书生味道》中带着生命温度和灵魂肌理的散文远不是那些玩文字与哲学游戏靠“无病呻吟”骗取编辑和读者眼球的“花架子”美文可以相提并论 , 施晗已经打通了文学的“任督二脉” , 正尝试把作品放在文学史的长河来考量 , 追求一种“天马行空 , 游刃有余”的创作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