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要读后感|《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的读后感( 二 )



2.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 。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

--这一段话,我理解为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力求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 。但是这个实现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作业和考试次数就能做到的 。首先,请翻开孩子们的课本,告诉我你看着有什么兴趣,我们的教材字里行间都写着两个字“应试”--不是么?看那些内容、理论、课后的题目,现在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比我们20年前更新了多少?是不是只是从“来,来上学”改变成了“去,去上学”?也许我们应该考虑重新认真根据新科技的发展来编排一组更新知识的有趣味的实用教材了 。其次,多样的作业形式,联系实际的考察方式,或许可以动摇应试教育的根本,如果还只是要用100分的笔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一切都不会有大的改变 。()大学里追求的科研创新,我认为主要是让大家都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科学的步伐,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上大学之前都不需要知道这个道理?

3.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 。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 。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

--我觉得对于残疾学生,特别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好还是让他们在特殊教师的帮助下系统的学习,因为在普通的学校里他们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的 。我们国家应该想办法多提供一些适合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机构供他们选择,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投入我可以预见,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努力发展这项福利,这是人性的直观体现 。

4.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这个提议非常美好,但是具体如何执行呢?我打个比方,现在很多知名高校对应聘学生的要求是第一学历是211的大学,如果不是,即使他后面读完硕士,甚至博士,还是不予录取 。这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典范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出身论?经过努力,一个人可能改变自己的未来,但是谁能改变自己的过去呢?没有触及法律和道德,仅仅因为曾经不够优秀,如何弥补都被永远的三振出局,这不公平 。教育不仅对那些正在求学的孩子要实施公平,对那些努力完成了学业的孩子也要实施公平,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制度,让人觉得有希望的制度 。其实教育之所以伟大,就是它不会嘲笑一个人的愚昧无知,而是宽容慈祥地俯身去帮助这个人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如果教育轻易根据一个人的过去就否定他的一切,那么谁会认为教育是一种善行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