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林清玄作品读后感


东湄小学 朱玲丽

整个下午都在读林清玄,听着悦耳的丝竹声,声声入耳,我喜欢在这样的一个午后躺在沙发上,冲上一杯啡,品着咖啡淡淡的香味,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 。

初次接触林清玄的作品,是读书的时候,《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此后断断续续找来他的一些作品阅读,直至当今 。喜欢林清玄的人都知道他开始学的是绘画,后来才专注于文学创作,青年时期几乎得遍了台湾的文学大奖,整日周旋于报刊纸媒、宣传、灯光,让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在浮华中度过,所以在他事业走向巅峰之际,毅然辞去令人瞩目的工作,离开喧哗的舞台,走向自由创作之路,从此,我们见到的是别样的林清玄 。

读过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乡土情怀,积极投身自然 。他出身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勤劳、朴实、善良,农家的教养,父亲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林清玄诚挚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 。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充溢着泥土芳香的空气,养成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 。

通看他的早中期作品,发现他善于观察,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内涵的哲理 。他曾长时间在田间与农人一起劳作,并到台湾各地体验乡间生活 。新威山间伐竹,雾社收采水果,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生活的充实与收获的喜悦 。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饶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都是源于生活的 。

读过林清玄作品的人都觉得他的文字如水样清柔,语言亲切,文风质朴,中期作品透着宁静致远的境界,爱情观也透出中国传统的含蓄、深沉,没有如痴如醉的浪漫情调 。我最喜欢的《鸳鸯香炉》写出了夫妻之间典型的东方式情感,那是一种含蓄蕴藉的爱,如同共守一炉香的鸳鸯,没有轰轰烈烈的燃烧,没有欲生欲死的狂欢 。多数人都知道林离过婚,如果不是这次离婚事件,林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一个经常在各学校讲座的作家,一个青少年心理导师,在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心中的形象有了倾斜,甚至有女子当众焚烧他的书籍以抗议他的品行 。对于这一切,林不作任何解释,一个人过得幸福与否,只有自己体会,只在一小文中匆匆提及父子俩在无人照料的春节在方便面中度过 。现在的妻子是他忠实的“玄迷” 。我想,共同的生活感悟,心境澄明,让他们走到一起,在今天刚买的《玄想》中有几篇写到现任妻子的言行,我想,一定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才可以与他共守一生 。

80年代中期以来,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蕴日渐浓重,宗教成为他独特的个性色彩 。很多人称他为“清玄居士” 。他的菩提系列将人引入一个凝定,恬静,肃穆的宗教氛围 。晨曦、菩提树、佛鼓红尘……在文学创作的林眼中,看透了争名逐利的人间世相,他时时赞颂的菩提树,是一种净化了的人生象征,从繁华街头的枫香树上,从露珠上,他看到纯净与傲骨,看到不肯为日渐恶劣的环境而低头的不屈风采 。只要保持一份安宁的心境,一些沉静的智慧和一种温柔的心情,便能抵御都市的种种污染,从中发现美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