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幸福读后感|《论可能生活》读后感--学会寻找可能的幸福
这是一本有关幸福生活的书 。可以给想要幸福的人找到出口 。一、生活是幸福的赞赏通过大的哲学视野来探索细处的关乎每个人生命的细小话题伦理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询问生活意义 。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里,从对生活的意义叩问入手,以生活本身的目的为主题 。
在今天,关于生活意义的叩问似乎已经变得奢侈与可笑 。随着社会机制日益发达,人们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会规范中遗忘了生活,就好像行为仅仅是为实现体制的规范目标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生活意义 。社会成功了而人失败了 。生活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幸福是生活的根本目的 。幸福是什么?幸福,从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所以我同意——幸福是一种幸福感 。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所以幸福不幸福不是别人能够说了算的 。
作者的观点,抨击了传统文化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 。这种观点的可悲之处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忽略了内心的感受,而只在意跟别人比较是否在人之“上” 。
史铁生说:“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底线,得到过还想的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 。”我认为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幸福,只是有时候我们把幸福的底线划得太高了,所以轻微的、小的幸福感就在底线以下——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活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啊,至少它给了你体味更多的幸福的机会 。
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使生活值得生活极端悲观主义者叔本华曾如此分析生活:如果愿望没有实现,我们因为不满而痛苦;如果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就因为餍足而痛苦 。()一句话,生活是痛苦的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离间了生活与生活目的,生活目的成了遥远的目标,生活也就似乎总是在“苦”中酝酿 。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先苦后甜”来自我安慰 。最后就算有了好结局,我们依然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感觉不到“甜” 。这又刚好切合叔本华的思想了——“因为餍足而痛苦”,或许也只是认命:生活本来就是痛苦的 。
《论可能生活》批驳了叔本华把生活目的看成某种结局,以“利”来支撑生活的观点 。他认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是把生活目的理解为期望给予完成的某个最终目标 。因为这类最终目标就是设想进行一系列行为而终将获得某种结局,但任何行为及其结局都是生活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 。所以,把某种结局看成生活目的或生活意义是致命的伤害,无论达到或没有达到这一结局,都是痛苦,都没有意义 。
但是我有些不解,既然幸福的感觉是属于个人的,为什么不能用利来支撑,如果我的幸福感是源于利益,要我用道来支撑自然就是违背我内心的感受了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