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


近几年 , 关于林徽因的传记不断涌现 , 其中有林徽因的挚交、亲人作为当事人的回忆 , 材料之真实 , 情感之真切自不待言 , 若能入乎其中 , 又能出乎其外当更为可贵 。更多的作品则是以想象之丰富弥补史料之不足 , 让人如闻如睹 。是还原了历史现场 , 还是模糊了事实真相 , 这是一个问题 。更有甚者 , 借为林徽因作传的名义 , 抒发个人泛滥的情怀 , 离林徽因就更远了 。

传记文学的生命和价值在于真实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作者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林徽因是真实的 , 不是杜撰的 , 不是想象的 。……我努力还原着一个可信的林徽因 , 关于她的个性 , 她的才华 , 她的生活 , 她的事业 。”本书以林徽因的诗篇为风向标 , 逆着风吹来的方向 , 重溯林徽因的生命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 , 对于可信不可爱的 , 信而有征 。例如在讲述她的童年时 , 引用了林长民给女儿的书信 , 父亲对女儿的期望溢于纸上 , 为我们深入理解林徽因的早熟对她的童年的影响提供了参照 。对于可爱不可信的 , 宁缺毋滥 。例如 , 与徐志摩的交往是诸多林徽因传记的焦点 , 本书对于这部分却着墨不多 , 仅仅停留在“非情爱的浪漫的文学关系”上 , 认为徐志摩之于林徽因 , 是诗歌道路上的引领者 , 突出了林徽因的独立存在价值 。

真实不是机械地简单记录或材料汇编 , 而是使传主生动的个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跨越时空得以彰显 。这也是作者选择诗篇作为风向标的原因 , 那是林徽因诗意的自我表白 。“你的眼睛望着我 , 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 , 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通过作者讲述的林徽因的感情经历 , 能够感受到她理性的特质 。尽管被徐志摩的痴情所迷住 , 但她早已有了自己的选择 。()多年后 , 她和儿子说徐志摩爱的不是真正的自己 。面对金岳霖的追求 , 林徽因以坦诚和信任赢得了两份爱 。这些都没有引得她脱离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道路 。

完美的人物形象 , 鲜明的个性气质 , 传奇的情感经历 , 卓越的事业成绩……也难怪林徽因会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了 。这关注出于追求完美的心理 , 也寄托着人们对民国人物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追求 。同时 , 关注的目光并非局限在林徽因一人身上 , 而是放眼整个民国 。民国是内忧外患 , 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 , 也是新旧冲突 , 人才辈出的伟大年代 。民国热的兴起 , 是对民国名人的追忆膜拜 , 是对民国范儿的遥远怀想 , 是对现实缺失的一种反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