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佛陀传》读后感--生活即修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 , 看待生活的角度、视野也在发生变化 , 年轻时候的很多激情澎湃的想法也在渐渐淡去 , 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 , 更是一种阅历增长改变了很多本来的想法 , 这或许就是人开始走向成熟的路线吧 。

慢慢发现 , 身边的一些人尤其是村里的老人 , 在年老之后都去皈依某种宗教 , 或者信佛或者去信基督 , 他们可能是参透人生之后的顿悟吗?其实他们的文化水平未必高 , 当年老体弱无事可干的时候 , 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周围更多的人是没有信仰的 , 就像你我这般碌碌无为的人 , 因为没有信仰的传统 , 如果自己的修行不够 , 还真有可能沦为心里空虚的地步 。

这本标记着“睡前心灵文库”的《佛陀传》的确在睡前阅读 , 可以让我们心灵得以平静下来 , 在放下白天忙碌的生活之后 , 倾听来自内心发出的声音 , 跟随着佛陀的故事进入修行的境界 。

无论是身处闹市还是偏僻乡村 , 佛陀带领着众多修行者都是缓缓而行 , 不被外界干扰 , 这是一种定性 , 更是一种修行 。佛陀超越众多修行者的地方很多 , 值得我们记住的也有很多点 , 读《佛陀传》印象深刻的是 , 印度阶级等级森严 , 出身卑微的人被视为“不可接触者“ , 如果不小心接触了就会被污染 , 而佛陀并不这样认为 , 他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视野 , 站在修行的更高层次看待这个问题 , 与这些“不可接触者”亲密交谈 , 还引导放牛娃缚悉底成为一名僧人 。“正如木桶能认识他的水牛 , 一个比丘也应该认识自己身体的每一样元素 。就如牧童知道没一头水牛的特性和倾向 , 一个比丘也该知道哪些是身、口、意应该或不应该做的 。”这正的佛陀不是高高在上的 , 而是和众生在一起 , ()他去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帮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 并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中修行 , 即使如佛陀出身高贵 , 也能做这些帮助大众并得到满足感 。正如书中所说 , “修行也是一样 , 如果一个比丘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修行 , 他的身心就会受到损伤 。”

放弃王位、美丽的妻子儿女 , 佛陀选择出家修行 , 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度 , 而且他出身如此高贵 , 父亲的王位等着他继承 , 很多王子可能为了王位争得你死我活 , 而佛陀放弃他所拥有的一切 , 潜心修行 , 寻找“大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