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


终于抽空读完了这本小说,当读到结尾时,我完全被这出人意料的结尾震撼住了,有了这个结尾,之前那些种种疑虑也就迎刃而解,之前的种种不合理也就十分合理 。

“2001年12月,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开篇就描述这样一个离奇的场景,很自然的就勾起了我继续往下读的欲望,脑海中不断地问“到底是什么事可以在主人公脑海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且一直折磨着主人公呢?”

朋友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引起阿米尔(主人公)的思绪 。看着两只红色的风筝,带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 。它们舞动着,飞越公园西边的树林,飞越风车,并排飘浮着……将我们的思绪引到阿米尔的童年,一直陪伴到他长到12岁,一起去经历了那“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们也一同走进了阿富汗这个国度,感受到了那里的人们对异族的态度——一种强烈的种族歧视。

我认为种族的歧视也是造成1975年那个惨剧的原因之一 。“哈扎拉人”在阿富汗是属于一个没有地位、没有人格的遭人鄙视的民族,在自己的国家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遭到人们的嘲讽 。当阿里走过街道,人们总是在街道上追逐他,作弄他 。有些管他叫“巴巴鲁”,也就是专吃小孩的恶魔 。并大喊“你吃了谁啊,塌鼻子巴巴鲁?”当哈桑和我一起走在街上,人们也总是对哈桑投来异样的眼光 。


哈桑一出生,他的母亲就不愿看他,甚至5天后就离开哈桑和他的父亲 。因此,父亲就顾来了那个曾给我喂过我的奶妈给哈桑哺乳 。小时候每当阿里唱完我们想要他唱的歌,阿里总会提醒我们“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 。”

“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 。还有,在同一个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 。我说的是“爸爸” 。他说的是“阿米尔” 。我的名字 。”在今后的日子里,阿米尔,哈桑一起成长,一起去追那天空上飘下来的风筝 。哈桑用坚定地眼神对阿米尔说“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给了我心灵深处的震撼,这是世间最诚挚的友情,最浓厚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拿不走的,而1975年的风筝大赛上这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


在少年阿米尔眼中,父爱永远是那么的可望不可及,心中对父亲充满了崇敬之情,幼年的孩子都可望被父亲抱在怀里听着父亲讲故事,这也是很容易就实现的,然而,对阿米尔来说,这些都是额外的奢侈 。不止一次,爸爸只用几个字就能刺痛阿米尔 。这对一个渴望得到父爱的孩子来说无疑又更遥远了一步 。在父亲眼中,阿米尔懦弱,是个埋首诗书多过打猎的儿子,一个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男孩——应该像爸爸小时候那样踢足球去 。为了培养阿米尔的男子气概,爸爸带阿米尔去看一年一度的比武竞赛,见到一件恐怖的事情:有个骑士从鞍上跌落,数十只马蹄从他身上践踏而过 。他的身体像个布娃娃,在马蹄飞舞间被拉来扯去 。马队飞奔而过,他终于跌落下来,抽搐了一下,便再也没有动弹;他的双腿弯曲成不自然的角度,大片的血液染红了沙地 。阿米尔的反应是大哭,这无疑又让一心渴望儿子成为男子汗的心又一次失望 。当阿米尔拿着哈桑捡回来的风筝时,听见了父亲和拉辛汗说,“有时我从这扇窗望出去,我看到他跟邻居的孩子在街上玩 。我看到他们推搡他,拿走他的玩具,在这儿推他一下,在那儿打他一下 。你知道,他从不反击,从不 。他只是……低下头,然后……,总是哈桑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 。这是我亲眼见到的 。他们回家之后,我问他,‘哈桑脸上的伤痕是怎么回事?’他说:‘他摔了一跤 。’我跟你说,拉辛,这孩子身上缺了某些东西 。”父亲的几句感叹无疑又给年幼的儿子种下仇恨的种子,而这种子正在悄悄的发芽,在一定条件下它将疯狂地成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