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有感|越读者读后有感


其实我们从小就进行着越界阅读,原本我们接触到的书籍就是多元和不同领域的,所谓“读万卷书”一方面是为打开我们的眼界,一方面是在眼界开了之后才能找出我们更有兴趣或想去钻研的领域 。而这个过程,只有在不断地遍览,也就是不断的越界中才可能予以实现 。另一方面,很少有人独立靠自己不断的阅读来摸索出这条路,而总是在师长、名家、友人的阅读推荐中不断的尝试别人所擅长或推荐领域的书籍,来尝试不断打开我们的眼界,积累我们的学识和阅读能力,直至慢慢找到自己的 。简言之,阅读从来就不是我们自己独自阅读的事,往往我们都交叉和交织在彼此的阅读世界,来寻求助力或指引 。我们总喜欢看书单,和希望别人推荐书,不就是如此么?而当网络袭来,阅读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元的时候,其实我们一直在做着越界阅读的事情 。所以,我们天生就是越读者 。只是,我们从容么?

相对于《如何阅读一本书》关注于对不同类型的书所采取的不同的阅读方式,关注点在于“书”及“阅读方式”,因而全书的精髓是在于四个阅读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这本书虽带给当年44岁的郝明义先生极大的震撼,却也催生他一个想法就是,这本书是描述书到手后的阅读,然而,前面的一步,如何找到一本书呢?因而也顺便将“书”的应对策略和思考角度上升到了“阅读”的层面,也就是“越界阅读”里的出路 。并且是“没有越界,不成阅读”,因为我们天生就生在这样一个“越界阅读”的时代 。

四种饮食的阅读分类方式,可以算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解决的是关于我们阅读的领域、阅读的书籍的类别如何定位和区分的问题,也就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拿到书之前的一步,我们涉足那个领域的问题 。也如同郝明义先生提及,用饮食比喻,很容易把事情说清楚 。()阅读的类别、学科,领域太多太多,传统的分法还是很容易让人抓狂,而忽略学科的分类,或其他任何的分类,从书籍对于我们的意义(比喻成大脑的饮食和营养的话)来看,则容易了很多 。四类阅读(也就是四类思维的饮食):主题阅读(生存需要的阅读),美食阅读(思想需求的阅读),蔬果阅读(工具需求的阅读),甜食阅读(休闲需求的阅读);另外的不易归类的教科书算作维生素 。

我们也知道彼此的阅读习惯的差异,比如有人喜欢经管书籍、有人人文、有人看看杂书,我们把这个归为口味、品味差异;我们也可能意识到不同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可能是不一样的,可能在踏入社会初期需要很多实用类的书籍,几年后可能改为关注一些内心成长和修养方面的东西,等等;有人看经管书籍太多有点作呕,有人看人文和小说太多可能也觉得自己读懂是不是太偏,只是这个我们如何评判?这四类饮食的比喻较为直观的解决了这个麻烦,不同类型的书就是不同类型的思维的饮食而已,反映的当下那个阶段我们的思维需求 。而这样比喻的更进一步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从饮食营养成分均衡的角度,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阅读结构是否均衡合理 。而这点往往是我们运用这个比喻前所很难看到并且可能狭义的归为自己的“阅读喜好”之列且未去注意这种不均衡的不足的 。其实这个和学生时代的偏科有类似的意义 。因而,这个四种饮食的架构的比喻,成了一个绝好的越读架构,方便我们看清当下的阅读基础来展开当下和未来的越界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