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周村往事》读后感
剧作家葛思绪的《周村往事》改编的电影,我没看过 。好在得到了剧本细读,作品的厚重感在于它承载了周村烧饼的血泪史 。故事选取了时空在1939年穿过中国周村这样一个交点的横断面,再现了日本占领中国时,周村烧饼这样的百年老店在世界新格局中风雨飘摇的命运 。周村烧饼的历史,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缩影 。剧本里地道的本土语言,细碎的人物和环境描写,大到战争,小到烧饼上的一个芝麻粒,无一不是打碎了历史碎片,重新揉和了作家的心血,是一部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这样的历史读起来让人沉重,甚至有间断的窒息感 。因此更确定了我对葛思绪的印象,他不愧是一位用脉搏丈量周村的作家,一位漂泊的异乡人终于找到了精神故乡 。即使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也不忘本性,到处寻找有关爱的踪迹 。
葛思绪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人,在他的作品中竟然很少有女演员的戏,这真是一个“奇迹”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在这样雄浑的中国历史画卷中不给中国女性留有一席之地,这是我们70后、80后作家所不能容忍的,也是不可理解的 。于是,我在作品里仔细寻找这支周村爱情丝线,果然,发现它象宏大脉搏跳动时留下的一线光影,有着丝绸般的细腻与明净,与脉搏同呼吸 。这就是葛思绪笔下的爱情想象 。
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故事 。承光、乃凤和慧宁 。简单的对话,简单的情节,没有情欲描写,没有复杂的人物背景 。却是一个为他生,一个为他死 。按说,包含生死在内的爱情,在小说里再怎么掩饰也该感天动地,让人哭泣 。坦率地说,没有,起码我没有 。()这是作者忠于历史的结果 。在那个年代,苦难弱化了女人的性别,完全谈不上女性权利的苏醒和解放 。我甚至开始担心作者是一位大男子主义者 。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一股郁闷在心中升腾翻滚,掩卷不语,这又似乎不是作者的麻木,不是读者的麻木,而是时代对爱情的麻木 。作者的爱情观怎么看不透?一个女孩,如果为爱碎了,爱得纯美,为什么没有哭泣?我是很害怕写爱情中的分离和死亡的,我做不到 。作者做到了,说明他够“狠”,是一个能驾驭爱情的真正的男人 。相反,他又是温柔善良的,因为他的爱情死亡没让人肝肠寸断,说明是该去的去了,该留的留了,这是一种温柔 。
乃凤和慧宁,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信仰,谁去谁留,作者尊重了人性原则,即使在这样不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里,我还是看到了一位中国文学后现代时期的作家对女性的观点,隐约而闪烁,明亮而纯真 。读后感》
推荐阅读
-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 抱怨不如改变读后感
- 在不如意的人生里奋起直追读后感
- 保险行销格言并且充满喜乐的人
- 六字格言千闻不如一见
- 儿童教育格言并负有改造它的使命
- 关于勤奋学习的格言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 高尔基读书格言并实现自己底意志
- 关于人格魅力的名言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正心灵
- 小学生读书格言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