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读后感|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 。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 。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 。

这里是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感叹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导致一事无成 。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着作 。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着作;这些着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着,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 。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 。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

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 。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

我翻着他的日记,一会儿看看一九六0年的,一会儿看看一九七0年的,瞅一下一九四0年,看一眼一九四一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 。()天哪,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 。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 。我看看战前的日记,也如出一辙 。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

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 。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 。一步步,他才逐渐回复天性,冒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 。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 。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 。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