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命若琴弦读后感( 二 )



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 。因为实现,等于破灭 。老瞎子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 。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 。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 。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

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 。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 。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 。史铁生也是这样 。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 。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 。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他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 。”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 。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 。所以有的评论家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 。意思就是说史铁生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又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 。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 。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 。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