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学员:张海华

至今 , 我还记得世博口号的口号:“城市 , 让生活更美好” , 即“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意思很浅显 , 但蕴味十足 , 深得民心 , 为此叫绝 。然而 , 我们看到当下声势浩大的城市化进程 , 越来越高 , 越来越鲜亮 , 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异常醒目 , 不容回避 ,  。例如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等 , 充斥着城市的每一根神经 , 切实做好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管理 , 也就成为了这个时代非解不可的命题 , 也就说 , 我们的城市在何种视角下真正地能崛起 , 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我觉得在理论层面那就离不开一本能给我们解答和启示的书了——《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 。

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教授詹姆斯的名作 , 从清晰化和简单化的国家项目 , 转变中的视野 , 农村定居和生产中的社会工程及失去的环节等四部份共十个章节组成 , 体量庞大 , 涉及颇广 , 令人深思 , 发人深省!

本书从国家的视角层面 , 罗列了很多十九世纪后期的例子 , 表明一些国家在特定的时候实行了清晰化和简单化的项目 , 其中包括了关于科学林业的项目 , 对测量工具、土地制度、城市的规划、姓氏的创造、交通的集权和语言统一 , 作者又对此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 , 得出一个结论: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以及极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是导致这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 , 同时 , 也非常典型和具有说服力地指出了参与者视角下的规划和互动会真正指导和实现人类社会的成功 , 从而揭示国家究竟需要如何管理、管理城市 , 如何让地方稳健发展、让人民生活美好起来的原理 。对此 , 我非常赞同 。

书中所分析的事例 , 无论是苏维埃的农庄集体化 , 还是极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 , 看了之后都给我留下了一些回味和反思 , 因为这些事例或多或少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 , 生活在我们的昨天和今天 。因此 , 其主题 , 对当下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

当下 , 可以说 ,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 ,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和推进 , 给予地方政府改革的权限逐渐延伸到行政体制、教育体制、医疗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领域 , 可以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的崛起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