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之为魏延鸣不平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四——为魏延鸣不平
诸葛亮无疑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了,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前后知天下事,左右晓天文地理 。但读来读去,心中总有一个结不能打开:他为什么老是要和魏延过不去呢?在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后,我还是觉得魏延应该算是三国里的一个悲剧人物了,因此觉得有必要为他说上几句,鸣鸣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见,也希望能一起来谈谈 。
我个人认为,在三国里,魏延是一个深明大义、识时务的俊杰 。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 。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领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 。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 。在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 。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 。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 。这真是无稽之谈!照此逻辑,所有的叛兵降将都应该推出斩首 。最后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 。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 。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 。此其一也 。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 。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 。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 。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 。此其二也 。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 。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 。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 。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 。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 。此其三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