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读后感|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国王的演讲》讲述的是闲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六世的故事 , 电影中 , 这位国王的演讲鼓舞了英国的民心 , 让大英4子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了更多的勇气;而在现实中 , 在奥斯卡电影中横扫榜单 , 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

从影片的题目便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典型的英国电影 。影片的一开始通过几个简单的定格镜头 , 展现出了一件演播厅 , 这也在一开始奠定了电影的基调——简单、严肃、庄重 。是的 , 简单 。整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 , 一个口吃的国王在医生的帮助下终于能够发表演讲了 。但是这正显示了导演和编剧的功力 , 一个一眼就能看得到头的故事 , 如何让它变得吸引人?不能恶搞 , 不能悬疑 , 一部沉重的历史剧如何能够引起平常人地兴趣?

首先 , 影片在不违背基本史实的情况下在加入了许多幽默因素 。比如当时的公爵夫人伊丽莎白与医生罗格初次见面时的那段对话:

伊丽莎白:“我的丈夫……需要做公开演讲 。”

罗格:“那我建议他换一份工作 。”

伊丽莎白:“他不能 。”

罗格:“他签了卖身契吗?”

伊丽莎白:“从本质上来讲 , 是差不多 。”

简单的对话却妙趣横生 , 充分地展示了这位公爵夫人的幽默和热情的同时也点出了王室的无奈 , 使得片子的气氛立刻从之前的沉重转为轻松 , 影片的节奏也开始加速 。还有影片中伯蒂和罗格在治疗室内种种怪异的行为 , 大声喊叫 , 在地上滚来滚去等等 , 完全打破了人们心目中皇室成员、未来国王沉稳、高贵不可侵犯的印象 。

其次 , 影片中多处出现的对比 。大量的对比情节使人物的形象更为突出丰满 , 也使得电影富有连贯性和整体性 , 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好奇 。(读后感 )比如电影刚开始播音员与伯蒂的对比:一个漱口、情节、练习发声 , 宛如播音间的主宰者;一个紧张发抖、胆怯迷惘 , 如同迷路的孩子 。让人不禁好奇这位只要对着讲稿照葫芦画瓢的伯爵是为何如此紧张 。又如影片最后的战时演讲与开头那段演讲 。“殿下 , 红色的灯闪三下后你就可以开始” , 雷同的场合 , 雷同的开始 , 但是因为有了罗格这位朋友兼医生的陪伴 , 结果却大有不同 。收尾相互呼应 , 让观众在观看结尾时不禁为伯蒂捏一把冷汗 。又如罗格医生 , 这个在面对伯爵、伯爵夫人甚至是之后的国王王妃时都处变不惊的绅士 , 在面对妻子时却那么生涩稚嫩 , 不敢对妻子说出自己在为国王治疗 , 遮遮掩掩到伯蒂都看不下去 , 此处类似妻管严的设定让人忍俊不禁 , 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 更为贴近生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