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小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读后感
《小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 读后感这是第一本研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著作 。是由省教研室王林老师带领一批省内特级教师、青年名师共同编写而成的 。全书共分为三篇,共计十八章 。上篇是课程目标研究,中篇是核心内容探析,下篇是改革热点透视 。期间还加上了编者的导读,每一章都采用观点聚焦、案例解说、策略提示加资料链接的的形式来叙述,思路清晰,对一线教师认真把握《数学课程标准》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在上篇的《课程目标研究》中,编者在“导读”部分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了数学学科的性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对人的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已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因此,上篇着重围绕“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部分为我们一一进行了解读 。说起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方法,一般教师并不十分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观点聚焦中,编者这样写到:方法是体现相应思想的手段,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 。一般认为,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两者都要以相关知识为载体,又反过来促进知识的深化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其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数学方法更多地被看成是解决数学问题或数学地解决问题的规则和程序,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和可仿效性;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第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之间具有相对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蕴涵于数学知识和内容之中,又高于具体知识和内容的一种理性认识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相对的内隐性、显著的层次性 。在小学数学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随机、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集合、对应等等 。编者在此书中重点为我们介绍了抽象、分类、归纳、演绎、转化、数形结合、模型七种 。每一中数学思想方法除了介绍其概念定义外,都结合了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案例加以描述,增强了不少可读性 。当然,编者还为我们的教学进行了策略提示: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形态主要是渗透 。并且要我们提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自觉性、通过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凸显思想方法的价值,还要注意阶段性,逐步提高领悟水平 。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资料链接部分,编者也罗列了邵光华、曹才翰、日本米山国藏等的著作,较好地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中篇的核心内容探析主要围绕“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来写 。你如果稍加留意,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 。就“运算能力”而言,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个中原因很多 。《江苏教育》杂志2010年第一期曾组织过专题讨论,笔者也曾经撰文《口算教学,怎一个烦字了得?》,从十个方面对口算教学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了提高口算能力的基本途径 。当然,就日常公开课而言,计算教学往往很少有老师进行展示,一则内容枯燥单调,难以引发兴趣 。二则设计流程缺少创意,难以成就师生的精彩 。所以计算教学往往成为人人讨论的“家常菜”----味道多而杂 。欣喜的是,目前对此研究的老师越来越多,因为计算教学中的问题相当突出,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已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了数的运算的地位,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内容更加完美 。在“关于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当然,我们应该明确,小学阶段主要学习数的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关系重大,有利于增进对算理的理解,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 。(<A href="http://www.9xwang.com//xinde/List/List_220.html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