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乡土中国读后感


中国正在崛起,从传统走向现代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探索历程 。如同树木要长的高大就必须有坚实而健康的根系一样,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得立足于自己的传统,或对其批判改造或对其继承发扬 。我们要忠于中国的现代化,就要忠于中国的过去 。忠于过去我们才知道我们是什么,我们应该走向何方,应该如何走 。

《乡土中国》就是一本既忠于中国过去又忠于中国将来的书 。首先,它面对的是中国的农业社会,通过社区调查追究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在一个靠农业起家的国家,农村占据绝大部分的领土,直到现在这依旧是中国的一个现实 。回到以前,按费孝通老前辈的意思说,中国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生于泥土、长于家族、教于礼教的社会 。虽然那里有现代人看来尚未开化的“愚”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私”,然而这的确是一个无为政治下的太平这会 。其次,它对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做了一些暗示,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缘会冲破血缘、传统教化会名实分离、人们的欲望会向需求发展等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的相对剽悍、豪放,南方人的相对柔弱、婉约,这与北方平原的旷荡和南方山水的缠绵是分布开的 。土地养活着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国的乡土社会也和土地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节 。土地之于乡土社会就如同水之于鱼,离开了它就不能生存,土地与人的完美结合也培育出了五千余年古国古的农业文明,如此互利双赢的买卖,又有谁舍得丢弃了呢 。在在物质生产能力极不发达,靠天吃饭的年代,拥有土地的心情,我不知该如何去描述,我想那就和今天处于小康社会的心情差不多吧 。于是,与其说乡土社会的人不舍得土地,不如说土地束缚住了乡土社会的人 。于此同时,乡土社会有了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土地的固定性征服了人口的流动性,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造成了一个环境内人们彼此熟悉的社会 。我想正是这种惯于熟悉的环境而形成的惰性让乡土社会与现代充满着陌生人的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中过的现代化 。


在两篇论文字下乡中,费老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阐述了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中的不必要性,而这不必要性正是建要立在一个对外相对封闭而内部非常熟悉的乡土社会 。

文字与语言比较,依费老当时所言,文字适于间接传播并且有产生歧义的毛病,而语言则适于间接传播 。我们就当代来看,语言在现代可以通过语音设备进行长距离的传播部分取代文字长途传播的功能 。乡土社会在空间上因土地的限制而不会太大,并没有使用文字传播的必要,又因为彼此之间以及彼此对环境尤其是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熟悉,语言传播减少了相当部分的歧义;(读后感 )再从时间上来看,我认为语言更有适应环境小范围变化的可变性,因此用语言比用文字在同代和代际之间传播更具时效性 。在乡土社会语言是优于文字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