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 诺奖团队最新发现:孤独是一种病,连果蝇都会睡不着觉

【神经元|诺奖团队最新发现:孤独是一种病,连果蝇都会睡不着觉】
神经元 诺奖团队最新发现:孤独是一种病,连果蝇都会睡不着觉
文章图片

神经元 诺奖团队最新发现:孤独是一种病,连果蝇都会睡不着觉
文章图片

神经元 诺奖团队最新发现:孤独是一种病,连果蝇都会睡不着觉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 , 想要保持身心健康 , 离不开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交流 。 我们也都知道孤独的滋味不好受 , 一个人待久了 , 仿佛自己就进入了生病的状态 , 总觉得哪里不舒服 。
今日 ,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 , 发现长期的孤独状态的确可以给生物体带来负面影响!在果蝇身上 , 他们观察到长期脱离群体后 , 这些小动物的基因表达、神经活性、以及行为都发生了变化!
相关新闻稿指出 , 这是首个研究孤独对身体影响的动物模型 。 和人类一样 , 果蝇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 。 它们会成群觅食 , 偶尔会打个小架 , 也有复杂的交配仪式 , 这些都是社交性的体现 。 那如果不让果蝇进行社交 , 又会发生什么呢?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Wanhe Li博士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 她让果蝇处于不同规模的群体之中 , 记录它们的行为是否出现异常 。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Wanhe Li博士(图片来源:Grass Foundation)这些果蝇看似对群体规模的要求并不高 , 哪怕是只有两只果蝇 , 它们也能从彼此身上寻求慰藉 , 表现正常 。 其它规模的群体中 , 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只要有其它果蝇陪伴 , 果蝇就能乐在其中 , 不会出现异常行为 。 有意思的是 , 如果只有一只果蝇脱离大部队 , 一周后就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 研究人员们观察到 , 孤独的果蝇会每天吃得更多 , 睡得更少!为了确保他们观察到的行为异常都与孤独有关 , 研究人员们研究了本身会失眠的果蝇 , 发现它们的进食并没有因为睡眠减少而增多 。 这个发现也表明“睡少”和“吃多” , 都是孤独带来的症状 。
▲孤独的果蝇 , 会在行为上出现异常(图片来源:ROCKEFELLER UNIVERSITY;Credit:Wanhe Li博士)
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研究表明 , 在这些孤独的果蝇大脑里 , 和“饥饿”有关的一组基因在表达上出现了不同 , 可能是孤独与暴食之间的关联所在 。 研究人员们指出 , 即便给果蝇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 这些基因表达的变化 , 也还是会给大脑发送“饥饿”的信号 , 让果蝇停不住口 。 在果蝇的大脑中 , 这支团队还发现了一小群叫做P2神经元的脑细胞 , 可能是孤独导致的行为变化的“病因” 。 研究指出 , 如果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性 , 即便身处孤身一“蝇”的环境下 , 果蝇也不会出现“吃多睡少”的行为变化 。 相反 , 如果人为激活这些神经元 , 就会让果蝇产生孤独的错觉 , 从而导致睡眠减少 , 进食增加的现象 。 即便这些果蝇脱离大部队才一天 , 它们的表现也好像是被社交隔离了整整一周……
▲孤独让人睡眠变少(图片来源:123RF)
“我们能‘欺骗’这些果蝇 , 让它们觉得自己被长期隔离了 , ” Wanhe Li博士说道 , “P2神经元看似与感知社交隔离的时长、或是感知孤独的程度有关 。 它们就像是个计时器 , 计算果蝇孤独了多久 。 ”孤独虽然像是一种病 , 但治病的方法却很简单——重塑社交关系就好了 。 研究人员们也发现 , 如果果蝇每天还和小伙伴们混在一起 , 即便激活了这些P2神经元 , 果蝇也不会出现孤独的种种症状 。 这就好像是社交行为不断在将这个计时器清零 。
▲本研究通讯作者之一Michael Young教授(图片来源:ROCKEFELLER UNIVERSITY)
“果蝇的大脑对社交隔离有特定的反应 , ”2017年诺奖得主 , 本研究通讯作者之一Michael Young教授说道 , “我们发现孤独具有病理性的后果 , 与一小群神经元的变化有关 。 我们已经开展研究 , 理解这些神经元的具体功能 。 ”作为生物学研究中的经典模式生物 , 果蝇中的许多发现 , 对于人类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事实上 , 孤独的人类也会出现吃得更多 , 睡眠更少的现象 , 这可能是由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 , 让身体做出的某种防御反应 。 这项研究 , 有望打开通往理解“孤独”的大门 , 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孤独这件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