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读后感|背影读后感再读《背影》


王宏愿

说句实在话 , 我在初中读到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 , 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今天看到一位父亲带着将上大学的儿子来教育局办助学贷款 , 事情办妥后看着他们逐渐远去的背影 , 突然有了再读这篇文章的冲动 , 读了一遍 , 意犹味尽 , 再读一遍 , 感慨颇多 。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 , 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 , 在火车站送别 。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 , 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 , 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 , 但记写的情景 , 对我们今天的读者 , 尤其是青少年一代 , 依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

什么时候看见背影?自然是分别之时 , 人生不就是一出出的悲欢离合?文章开篇即定下了灰色的基调 , 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 , 悲凉的环境 。有人认为“背影”贯穿了全文 , 有人认为“眼泪”贯穿了全文 , 我却认为是浓浓的亲情贯穿了全文始终 。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全篇文字平平实实 , 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 , 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 , 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 提炼得非常简洁 。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 , 因而十分感人 。话都是很平常的 , 没有什么特别 , 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 , 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 , 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 , 给人以性情的陶冶 , 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

名人也好 , 伟人也罢 , 背后都有平淡的故事 , 朱自清却能于平淡中见神奇 。祖母死了 , 父亲失业了 , 接二连三的打击 , 父亲还安慰“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一位饱经沧桑、坚强、家庭的中流砥柱的父亲形象就跃然纸上 。

父亲送儿子去车站一段 , 父亲考虑再三 , 觉得非亲自送儿子不可 , 儿子却不以为然 , 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岁 ,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 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 , 并没有懂得父亲的心思 。所以 , 父亲和脚夫讲价钱 , 儿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 , 儿子又暗笑他的“迂” 。父亲饱经世故 , 不会不比儿子更清楚“他们只认得钱 , 托他们真是白托” , 但知不可为而为之 , 正是爱子心切的缘故 。然而儿子却认为父亲的举动讨厌 , 以致腹有所诽 。这自然并非儿子不爱父亲 , 而是做儿子的毕竟不理解父亲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 , 作者没有静止地描绘父亲的背影 , 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 , 层次分明地先描摹他的形态: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 , 这简朴的形体素描 , 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 , 而且写出了父亲老态、憨厚 。接着作者深情地写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 , 字里行间充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慈爱 。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 “探身下去” , “穿过铁道” , “爬上月台” , “两手攀着” , “两脚向上缩” , “身子向左倾”……父亲艰难的举动 , 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竞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时 , 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的心 , 以致流下泪来 。这是交织着感激、悔恨、惭愧的泪 。为了照顾好儿子 , 什么灾祸、劳累 , 父亲什么都置之度外r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