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著作读后感|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读后感( 三 )
5创新的本质是信息势达到临界值时的非平衡相变与非线性分岔
作者在书中开宗明义地给出创新的逻辑定义:“创新是系统信息势达到某个临界值时发生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 。”并用传统文化中的势术语形象地描述了创新发生的逻辑过程:蓄势待发一势不可挡一势如破竹一创新分岔 。创新的内在机制不但来自经典场论下信息势达到阈值时发生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而且也来自于量子场论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关系不对称而产生的量子化创新 。现代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显然,熊彼特仅给出了创新是什么,但没有表述创新怎么实现 。而作者在书中则给出了由量变到质变、由线性作用到非线性作用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的创新实现途径 。在科学技术领域,创新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学科之间的渗透、碰撞、交流和交叉,学科交叉渗透的本质是在更深层面上将差别巨大的不同学科联系起来,营造更加强大的科技信息势,催生更多的技术分岔和科技创新 。
通过读《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有许多启示和感悟 。势科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普适性,作者以势科学为基点,在教育、管理和创新等方面的见解开启了通向势科学的大门 。但仔细思考,“势现象”、“势机制”、“势规律”在人类社会各种系统或活动中的表现却并不一样,有的明显一些,有的隐含一些 。那么究竟哪些对象更明显?哪些对象更符合呢?在现代物理学中,对称性是指一个理论的拉格朗日量或运动方程在某些变量的变化下的不变性 。对称性分为整体对称性和规范对称化(或局域对称性),如果这些变量随时空变化,这个不变性被称为规范对称性,反之则被称为整体对称性 。数学上,对称性由群论来表述,对称群分为连续群和分立群 。那么不同的对称性和对称群以及对称化程度与势规律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何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与检验呢?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
参考文献
[1]李德昌,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2.
[2]邵汉明,陈一弘,王素玲,百子全书:老子·庄子[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48,61.
[3]李德昌,势科学与现代教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27(2): 84-92.
[4]李德昌,信息力学与对称化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24 (2): 13-19.
[5]李德昌,新经济与创新素质——势科学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创新[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166-204.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