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与中国画|《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 二 )



就我读《中国诗与中国画》,本人业余读书人一个,就不进行什么学术探讨了,只说点个人想法 。这篇文章确实符合“管锥之义” 。一管窥去、一锥刺下,虽小虽微,但是确凿的一点一星 。《中》文里,长篇大论的引经据典,这是《七缀集》里文章的共同特点,钱锺书丰富的学识、谨慎的治学态度由此体现,但也由此受到一些人的诟病 。说实话,这样掉书袋的风格真不是十全十美,《诗可以怨》我就耐着性子读下来的,无论如何不欣赏 。但在这里我还是理解并叹赏的 。《中》文的核心意旨很明白,就像文末一段总结的,对历史上的泛泛的诗画并举的论调做了精辟的指摘,确凿的指出具有南宗画风的诗、也就是神韵派诗风的诗不是中国诗中的高品、正宗,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也就是南宗画却是中国画中的高品、正宗 。那么长的篇幅,那么多的引经据典,就为了这个观点的明确 。我看到这里,当时就有个感觉,至于吗?中国画我不知道那么多,要说中国诗,王维的诗明显比李白、杜甫差一个级别,因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嘛,再因为……这古往今来的人不都是这么说么 。惭愧,这正是又一种泛泛之论啊 。钱锺书先生在此花如许的精力论证出这么一点确凿,管窥锥刺,虽小却实,后来人若能据此作出国学上的新学问,此文当有基石之功 。《中国诗与中国画》,洋洋万言、广征博引,产下一个单纯的常识 。文章真如一块砖、一块石,坦坦实实的摆在那里 。有一些人,或者真的具有高蹈绝伦的却又暂未表现出来的才学志向,或者就是低劣的哗众取宠,指摘钱锺书的学识文章 。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句,您先做点这样的硬功夫再说吧 。


读后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