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梁启超先生在讲解搜集史料的方法时 , 注重提出了“归纳法” , 即“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 。他以在庭院中种植花草一事为例 , “如治庭园者孤植花草一本 , 无足观也 , 若集千万本 , 莳以成畦 , 则绚烂炫目矣” 。正是如此道理 , 我们在搜集史料时 , 一条两条或许不起眼 , 看不出来什么 , 但若是认真耐烦的搜集有关此事此物的史料百千余条 , 那么说不定有意外的发现 。梁启超先生在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状况时 , 便使用这种归纳法进行整理 。他从《左传》、《国语》中取其所述已亡之国汇而录之 , 得六十多条史料 , 又从《逸周书》搜集 , 得到三十多条 , 又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搜集而得七十多条 , 还从其他散见各书者得到三四十条 , 将这些史料统一归纳对比整理 , 得到夏商周古国名可考见者犹有三百国 , 大河以南、江淮以北占三分之二 , 最稠密处如山东、河南、湖北这一结论 。
从梁启超先生的实例中 , 可以看出这种归纳法对于研究某一专门知识确实有极大地帮助 。要使用这种方法 , 要注意两点 , 一是“将脑筋操练纯熟” , 即有敏锐的感觉 , 特别的观察 , 二是要耐烦 , 即“从事于彻底精密的研究” , “非求得其真相不止” 。
另外 , 这种归纳法还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消极性质的史料” 。一个朝代明确的有某种现象 , 即是积极的史料;而一个时代没有某种现象 , 则是消极的史料 。梁启超先生在阅读《战国策》、《孟子》时 , 多次见到“黄金若干”这样的文字 , 通过这 , 我们便可以知道在那个时代 , 金属已经作为货币流通 。但他又发现子书中关于财货的字都是贝字旁而不是金字旁 , 《诗经》中也是这样 , 殷墟中所发现的古物中亦有贝币而无金币 , 再研究《左传》、《国语》、《论语》时 , 同样没有使用金属的痕迹 , 通过这样的归类对比整理 , 梁启超先生得出“春秋以前金属货币未通用”的结论 。
并且这种归类法还能得到一些“渴欲得之史料而事实上殆不复能得者” , 当今所遗留下来的史料 , 虽没有全绝 , 但也有多少之分 , 搜集起来也有难易之分 。()梁启超先生指出:“此类史料若仅列举其一条两条 , 则可谓绝无意义 , 绝无价值 , 其价值之发生 , 全赖博搜而比之观耳 。”梁启超先生研究某时代中国人口有多少这个问题 , 这个问题是研究一切史迹的重要基础 , 但是各史《食货志》及《文献通考》等书虽有记载 , 但所记断断续续 , 不甚可信 。此问题很重要却又难得答案 , 使用归纳法就有一条较好走的路子 。梁启超先生将各史《本纪》及《食货志》所记数字作为假定 , 又查阅各《地理志》中所分记各地方户口之数 , 还有方志专书之中所记 , 又将各正史、各杂史、笔记中无论文牍及谈话 , 只要有涉及人口数目的 , 都一一抄录下来 , 据此为基本 , 以与他时代 , 他地方求相当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