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三 )


讲座开始 , 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 , 父母被比喻成大树 , 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 , 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 , 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 。听完以后 , 我非常感动 , 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 , 有责任心的孩子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父母们 , 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 , 但现实却不是故事 , 并不是每个孩子 , 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 , 看看当今社会 , 空巢老人 , 不孝顺的子女 , 比比皆是 。那么 , 究竟是什么原因 , 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 , 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 , 现在的家长 , 把孩子当成宝 , 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 , 生怕孩子受苦 。饭来张口 , 衣来伸手 , 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 , 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 , 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 , 不用过问 。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 , 回家以后 , 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 , 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 。那么 , 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 , 对周围人的关心 , 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
“正为本 , 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 , 都是古代圣贤 , 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 。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 , 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 在父亲过世以后 , 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 , 让人感动不已 。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 , 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 。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 ,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就是家境贫寒 , 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 , 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 , 有始有终 。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
家长 , 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 ,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 , 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 , 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 。“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要让孩子有责任心 , 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 , 看到别人的优点 , 发觉自身的不足 , 看到别人的困境 , 和自身的环境对比 , 从而受到感动 , 因此培养责任心 , 懂得去体谅人 , 关心人 , 对于自己的父母 , 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 。讲座中 , 提到一个例子 , 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 , 让城里的孩子 , 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起读书 , 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 , 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 , 都发生了改变 , 懂得了去同情他人 , 关心他人 , 久而久之 , 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 。回到家中 , 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 ,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 , 孩子责任感的形成 , 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 , 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