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 二 )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 。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 。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 。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 。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 。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 。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 。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 。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三)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它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 。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独特 。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 。()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 。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 。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 。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 。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 。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 。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 。
茅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