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有感( 三 )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 。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 。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 。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 。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 。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 。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 。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 。《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 。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 。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 。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 。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