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3000字

边城读后感3000字
【边城读后感3000字】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沈从文
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 。
十四、五岁时第一次读《边城》,就不喜欢这个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女子 。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 。
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份,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 。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 。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 。
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 。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 。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这里 。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 。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她们可以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泪快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 。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悲剧 。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 。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己的爱与希望 。
那时的自己,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 。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白河,继续经历自己的青春岁月 。
时隔两年,因缘际会下我再次翻开《边城》,只因为怀念起湘西瓦蓝的云天 。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长,已经走到了自己命运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一同去采最喜欢的虎耳草 。故事外的我也在长大,走过豆蔻年华,面临着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蜕变 。而当我怀着这样的心境再次去读这个早已熟悉的故事、读到最后的那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心底的那份惨然和惋惜尚在,却多了几许释然,并不再过多地执着于因那些巧合误会所导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属的收场 。若说两年前这个故事让我感到的是温暖中透出凄寒,那么两年后我不仅感受到全篇无处不在的寂寞孤独,也更执著于其中几许温暖的色调,依旧昏黄,却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