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有感( 二 )


《边城》是一部悲剧,但没有其他名著那样浓烈的悲,不像托尔斯泰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的丑陋,不像狄更斯那样用充满讽刺的笔尖刻画人物,它的悲更像自然界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谢,不太沉重,单纯到极致 。但也正是这种淡淡的离伤,深深撼动了人们被肥皂剧的大悲麻木了的心灵 。本质的美,不需修饰,不需雕琢;本质的爱,无需承诺,无需理由;本质的悲,不必厚重,不必浓烈 。
古老的河水在奔流,不知尽头,正如少女的思念无止无休 。
冷冷的夜风吹拂着,吹不散那缕沉寂的气氛;凉凉的月光倾洒着,照不透那层清冷的意象 。夜半暮鼓,荡漾起不散的离愁 。朦胧的暮霭中,远方似有渔火闪烁 。船桨拨动粼粼的湖水,打断了思绪 。
熟悉的轮廓,熟悉的身影 。
隔着悠悠岁月的河流,逝去的时光,潮湿的记忆,在这一刻翻涌 。
少女笑了,依然是带着曾经的羞涩 。

边城有感(二)
边城此文读来乡土气息极重,我十分喜爱,可能因为从小也是长在乡土气息重的县城有关 。读此文,就如闻到了故乡的气味 。
三四年的边城,如鲁迅的药,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现代小说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东西们般,牵强附会,全是噱头 。
但是作为一个水平有限的学生,分析它的象征,实在一件过于高难度的行为,况,70年来,人们所通读透解,加上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提过一二,具体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们所公认的象征,去努力发现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涩牵强的套路 。
故此,我将试着谈论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弥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
边城,出这样一个名字,沈先生显然是想表现不为功利所染的淳朴风土人情 。文中所出现背景和事物大都为自然物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东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产物,河流,山,渡头,渡船,竹林,茅屋,小镇 。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 。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 。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 。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 。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
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与众不同 。即便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 。甚至,楼上的歌声,也就是她的生计,可以因为河上的一个口哨,而嘎然而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