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孤独后感( 三 )
也许我无法读出书中更大的,更宏远的意义 。一本好书,一百个人读,会有这一百种理解嘛 。我看到了他们极力想拥有着一些感情,可是他们未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或许他们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许我们也一样,但是他们应该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独》——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名著,有时间我再好好品味一番,或许下次会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读百年孤独后感(三)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名作品之一,他是哥伦比亚的著名作家,在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可谓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再现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 。这本说,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第一次看的时候会有点吃力,花了一两个月把它看完,但是还是有很多故事情节不是很清晰,等到第二次读的时候,完全对故事的架构有了清晰地思路,并且也对布恩迪亚的家族史和马贡多地区的衰亡史有了大致的了解 。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很多的书籍都是在向人们宣扬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是在这本书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孤独和颓废的气息 。即使如此,读完《百年孤独》我的收获并不亚于任何一本宣扬积极人生态度的文学作品 。
马孔多多半是在下雨的,阴暗、潮湿让种种欲望暗暗滋生 。
然而有一双眼睛,在这小镇里洞察了逾百年,她就是乌尔苏拉 。
她仿佛是作者在书中的形象,洞察了拉美近百年的政治动荡 。杀戮,专制,封建,就成了乌尔苏拉所仇视却无力改变的事实 。。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 。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 。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曾向乌尔苏拉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 。”他拥有着精明的头脑,强壮的身躯,是马孔多的开拓者,文明之祖,却因为深信“马孔多外面的世界”而被捆绑在树上直至死去 。或许当时人民并不拥有像布恩迪亚那么优秀,可当权者之下,扼杀人数也应该不少吧?“他痛苦地说: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 。”,我想,这算是坐着对当时的不满和控诉吧 。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 。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 。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 。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 。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 。()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均幸免于难,当他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时候,便于政府签订和约,停止战争,然后对准心窝开枪自杀,可他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与17个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个男孩 。这些男孩以后不约而同回马孔多寻根,却被追杀,一星期后,只有老大活下来 。奥雷里亚诺年老归家,每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埚里熔化,重新再做 。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