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读后感

红与黑的读后感(一)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红与黑”?搭配后是什么颜色?渐渐地,我开始幻想……等到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似乎隐隐约约的明白了 。红,是指一个人飞黄腾达的时候,而黑,则代表着死亡……
书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孱弱腼腆,社会地位低下的青年人,他靠着自己的博学、聪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利用宗教,依靠女人,也为了实现自己巨大的野心,不惜挤进了上流社会 。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有孩子、有丈夫的德·瑞纳夫人,两人很快相恋,不久之后便坠入爱河 。很快,德·瑞纳夫人就成为了他的情妇 。后来,不幸被德·瑞纳先生发现,一气之下,把于连打发到了神学院 。在那里,于连刚开始很受人瞧不起,但随着天生的聪明和机灵,出类拔萃,不仅得到了彼拉尔神甫和夏司·倍尔纳神甫两位神甫的喜欢而且得到了神学院里人的尊重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
很快,他便被推荐当上了巴黎一个侯爵家的《圣经》课家庭教师 。在那里,他又认识了玛蒂尔德——一个聪明但且高傲的女孩,两人又很快坠入爱河 。在这两个女人身上,于连在期间总用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 。当于连自认为自己已经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两位女人超越阶级的爱情时,但却最终失败,被社会无情地推上了断头台 。
合上书的时候,心情总觉得怪怪的,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脑海里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于连正在事业的最顶峰的时候,却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后来,我明白了,因为他不仅仅靠的是知识,更多的是靠外界不光彩的手段,而这样的人,往往是社会选择的第一淘汰对象 。
在此看来,《红与黑》这本书中故事的结局也无疑是凄美的 。于连死之前,曾要求德·瑞纳夫人发誓活下去,好照料玛蒂尔德的孩子,这说明于连也是一个有心人 。于连死后,德·瑞纳夫人也忠于她的诺言,但是,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她也抱吻着她的孩子离开了人世,这也说明德·瑞纳夫人是如此的爱于连 。
现在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个爱情悲剧呢?它,再次从反面告诉了人们——这个社会,是一个花花绿绿、充满爱情与陷阱的社会 。

红与黑的读后感(二)
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 。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 。许多评价把于连说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 。但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于连良心的一面 。或者说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后的作者进行的精神思考 。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 。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 。在德 。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 。”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 。但他对德 。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 。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 。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 。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 。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 。后来的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 。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 。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 。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 。在于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帮助,可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为女人 。作者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可是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在上层社会中,人人都重视荣誉,可是又过着奢侈的颓废的生活,青年们都缺乏勇气 。社会的各种党派都在积极而又秘密的活动着 。

推荐阅读